這個病人,四十四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因為他兩邊的額葉都壞掉了。
日期:2019-08-12
據說網路上有一堆人(八成以上)贊成安樂死,可是贊成別人該去死或別人該死,需要什麼資格呢?我覺得這些人都腦袋不清楚,社會大眾加上媒體記者的無知,卻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夠資格贊成,所以贊成安樂死的人,我要先問:「你夠資格贊成安樂死嗎?」
日期:2019-05-30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神經外科名醫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
日期:2019-04-22
即使結識安寧療護多年,也認同其理念,在面對至親家人的逝去以及陪伴抗癌的旅程中,吳若權仍得不斷地學習、做功課,嘗試與心中的罣礙進行和解。
日期:2019-03-15
法案上路,已有民眾響應,但醫院、諮詢、病患、家屬,在面對「談死」過程,充滿考驗。不管是宣告病情末期、喪儀形式、安寧療護的接軌,狀況五花八門,未來仍要小心因應。
日期:2019-01-09
「阿義伯的個案,我們團隊介入前後的改變,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堅叔(編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眼神滿是溫馨。
日期:2018-12-21
透早八點鐘,五十四歲的谷蘭芬,已在醫院腫瘤病房開始一天照顧病患的工作。五年前,她從中國嫁到台灣時,就接受照顧服務員的訓練,取得完訓證書,投入醫院照服員的工作。當時和每個照服員一樣,谷蘭芬接下一對一的個案,是為了「多賺一點錢」,寄回老家給父母。她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工作,一整個月不休息。
日期: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