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30)環泥1962年在路竹廠蓋了第一座水泥窯,但因為90年代台灣西部禁止採礦的政策,這裡已經不再做水泥業了。環泥掌門的侯博義一家卻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利永環球」無塵室及石膏板產線,至於起家厝所在的台南民權路,「是我們心靈的錨」,侯博義父子說,「利」就是祖師爺侯雨利的「利」,「永」則是侯博義父親侯永都的「永」。嶄新的事業、念舊的名字和土地,濃縮了台南幫侯家對「台南」、對「傳統」,以及對「未來」的願景,直到現在,他們都以台南這塊發跡之土為榮。從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築造熱蘭遮城,台南「建城」,走過4百年的悠長歲月。1624年,台南接上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讓原本就承載數千年原住民歷史的土地,混入了更多血脈。再經歷清領、日治,直到今日,上世紀原本是一片甘蔗田的南科台南園區,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與老城區充滿層次肌理的宮廟、巷弄相輝映。不只侯家,被稱為「南瀛第一世家」的劉家,出身台南的醫師作家陳耀昌、也是世家子弟的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每個人都依戀著這塊土地,更從這裡獲得了值得珍視的精神。
日期:2024-05-15
「這樣他們兩夫妻努力大半輩子的積蓄,不是就要分一半給那女人?」「你說人如果把孩子拉拔長大也就算了,人都跑了,哪有那麼便宜的事還可以回來分房子,老忠應該多去問幾個律師諮詢才對!」榕樹下,土地公廟前的石桌上,幾個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談起,今天沒到場的老忠。而七嘴八舌的主角,正是老忠家那個離家出走多年,找不到人的越南媳婦小阮。
日期:2023-05-17
極度炎熱的夏季帶來用電量的高峰,但也促成太陽光電發電量突破歷史新高。今年八月二十二日,太陽光電發電量555萬瓩,佔總發電量的15%,是核能機組發電量的2倍,且在後續幾天持續突破發電量紀錄,正式宣告著綠電時代的來臨。在9/12的《今周刊》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光電場上,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光電是未來綠電的主軸之一,也是能源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樞紐。
日期:2022-09-13
「海天一色的水景,廢棄鹽田的田梗小路,候鳥不時在路上相伴,一整群人時跑時走,大家都陶醉在風景中」,回憶起上次參加地質嘉年華的路跑經驗,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技正兼站主任王美欣語帶感性的說。
日期:2021-12-27
發展綠電已成趨勢所在,包括注重環保形象的蘋果公司,已要求供應鏈提高綠電比例;Google更是宣布將在台採購綠電,使得國內科技業、壽險業、傳產業以及外資等各路人馬紛紛砸下銀彈投資太陽能電站產業,搶食這塊兆元商機大餅。
日期:2019-11-06
太陽能發電潮正席捲台灣,吸引各路人馬紛紛搶進。當一座座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電站,開始在全台遍地開花,將催生10萬個工作機會,讓荒地上長出上兆元商機。這不只是一場能源革命,更是一門持續閃亮20年的明星產業!
日期:2019-09-18
臺灣的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期待購買優質農產品!我國的產銷履歷制度今年邁向第12個年頭,今周刊特別一一介紹九位產銷履歷達人,分享農民守護農業與食安的故事,也揭露產業最新的良食新商機!
日期:2018-11-22
一早,高雄市永安區新港社區石斑養殖魚池裡,六十五歲的石斑魚產銷班班長蘇國禎、八十二歲的黃絲阿嬤、三十歲出頭的蘇小姐,賣力聯手將重達上百台斤的龍膽石斑抱起來。參加「一日漁夫」體驗行程的小朋友,頭一回見到比自己還巨大的魚,充滿好奇,忍不住偷偷伸出手摸摸魚身。
日期:2017-09-14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台南的街邊不再只有老屋,還多了一群逐夢的日本人。根據觀光局最新統計,投宿台南的日籍旅客約六.五%,並逐年成長;移民署統計,在台南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日本人,三年內也增加六成。他們愛上這裡,選擇定居、學中文、創業……,是什麼淵源,讓這兩地結下緣分;又是什麼情愫,讓他們捨不得離開台南?
日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