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據衛福部最新數據,2022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也比2021年快轉了17秒。值得注意的是,罹癌患者年齡層不停下修,癌症不再是上了年紀才會生的病,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平常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與增加癌症風險有關,要防癌就要防「這10個字」!
日期:2025-01-29
強冷氣團接連襲台,幾乎天天處於低溫狀態,令許多民眾出門得依賴暖暖包來保暖。不過,暖暖包的功用不只能暖手、暖身,有家事達人指出,其實它還有「4大用途」,用過的暖暖包千萬別急著丟!
日期:2025-01-12
冬季是草木凋零、萬物閉藏的季節,這時,人體進入「冬藏」階段,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中醫講究冬令進補,是為了讓身體在寒冬中,能調整體質、增強體力,為來年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日期:2024-11-27
「吃飯?吃麵?哪種比較容易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對亞洲人而言,主食幾乎多會選飯或是麵,可是為什麼吃飯會比吃麵較不容易肥胖?
日期:2024-11-05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日期:2024-07-19
一出門就爆汗!天氣熱到受不了,中央氣象署周一(6/24)表示,各地高溫炎熱,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彰化縣等10縣市,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至於會熱到什麼時候?有專家說,今年太平洋高壓實在太過強勢,各時段氣溫均略高於氣候平均值在攝氏0.8至1.4度之間,各地每日的高溫炎熱,似乎還沒看到盡頭。天氣大致晴朗炎熱、最高氣溫常達36至38度左右,要注意防曬、防中暑
日期:2024-06-25
銀髮族出遊可以多便利?帶上一張敬老愛心卡,善用台中大眾運輸路網,就能隨時開啟一趟小旅行。趁著晴光正好,不妨和「老」朋友們相約出遊,在每一次探索城市的輕旅行中,為自己創造活到老、玩到老的樂齡生活吧!
日期:2023-12-07
除了正襟危坐在餐桌前用餐,到花東吃美食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方式。聽原民私廚老闆說菜,大啖創意無菜單料理,或跟著達人上山採集食材、親手製作植物食器於河邊用餐。三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用餐方式,體驗從產地到餐桌、豐富多元的花東美味關係。
日期:2023-12-06
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入海,讓中國、南韓民眾陷入恐慌,紛紛開始「囤鹽」,不少台灣民眾也到賣場搶購。台鹽(1737)連續發聲明稿,說明通霄精鹽廠產能足以供應全台民眾食用所需,呼籲切勿人云亦云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囤鹽。同時也秀出多張通霄精鹽廠的庫存食鹽,像民眾保證「不會缺貨」,也強調製鹽海水送原能會檢測,都是輻射零檢出。台鹽周一(8/28)盤中股價衝至40.5元,創近19年新高,周三(8/29)收在34.7元,盤中一度下挫9%,收盤成交量為7048張,較昨日成交量減少。
日期:2023-08-29
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子,在大汗淋漓下想喝綠豆湯消消暑,未料卻在隔日出現口齒不清,走路歪斜的狀況,緊急就醫才發現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為什麼會這樣呢?綠豆湯不是消暑聖品嗎?對此,有醫師解答關鍵原因。
日期: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