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日期:2024-07-19
(今周刊1434)慢性病成健保「燒錢王」,高齡化社會更使情況加劇,如何強化分級醫療,在第一線提早注意到慢性病危險因子,延緩病程至關重要。健保署預計推動「大家醫計畫」,由診所家醫醫師把關,讓全民更健康並為健保續命。
日期:2024-06-12
健康檢查就是健康的保證!然而,何時該做檢查?又該做什麼樣的檢查?若有預算考量,國健署的免費成人健檢與四癌篩檢,究竟可不可行?
日期:2024-06-05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國民健康署指出,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萬人數持續增加。此外,國健署2022年公布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每四人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相當於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面臨高血糖問題,「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中。」避免罹患糖尿病,民眾除了日常飲食要控制健康之外,也要定期檢查,有哪些症狀出現就要小心?
日期:2024-05-29
一名女性每天至少喝2至3杯手搖飲,但並不曉得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某天在家突然昏倒,送到急診發現是「高滲透壓高血糖症」。病人因為意識不清、緊急插管,經過治療才順利好轉。醫師指出,血糖過高造成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的病程,通常緩慢且不易察覺,病人常在意識發生嚴重障礙時才被發現。若不即時處裡,輕則昏迷,嚴重甚至會休克、死亡。
日期:2024-05-09
基於寶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真相尚未釐清,此文僅談米酵菌素,不指事件真正原因。
日期:2024-03-28
台灣因為末期腎臟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有47%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與洗腎息息相關,長期的高血糖會使腎臟功能受損,若忽略生活中的一些壞習慣,可能讓糖尿病腎病變、洗腎提前找上門。
日期:2024-03-26
「為了瘦小腹,三餐不吃白飯,還吃水果補充營養,每天努力多走2000步,為什麼鬆鬆垮垮的肚子還是消不掉呢?」擁有20餘年資深經歷的陳偉營養師表示:燃燒內臟脂肪的關鍵不是少吃多動,而是吃好、吃對、吃飽就能營養瘦!
日期:2024-02-18
台灣逾八成愛滋感染者長期接受治療,病毒量低到「無法傳染」,卻有許多愛滋長者因遭歧視,無法接受長照服務。身為全球愛滋病防治、治療「模範生」的台灣,該如何保障他們的權益?
日期:2024-01-10
前職棒選手張誌家,驚傳在中國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43歲,媒體報導,張誌家老家母親周二(12/2)接獲噩耗,急忙辦台胞證趕到中國了解狀況。張誌家是台灣棒球界「天才」型球員, 2009年涉入假球案,從職棒退役轉行,近年轉往中國發展。張誌家猝逝消息,原先傳出他趴桌沒有生命跡象,而後據了解,張誌家跨年夜還有和前妻通話,但隔天一早再打電話就找不到人,後來姊姊聯繫友人,請對方前去查看,不料開門後發現他蜷曲在沙發上沒了生命跡象。
日期: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