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食物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食物共有4425項結果
傳產

基隆社區媽媽當主廚,八斗邀友善餐廳請你一起品美食、愛海洋

熱愛海洋的戴秀真,在八斗子漁村經營友善餐廳,身體力行推動環保無塑理念,更扮演起城鄉經理人角色,邀請社區媽媽擔任主廚、分享手路菜,共創美食記憶也為地方創生打造新亮點。

日期:2021-05-27

生活消費

大人氣!防疫美食懶人包 世界餐桌在我家

人宅在家,不必委屈貪吃的嘴巴,享受名廚的好手藝,品嘗名店的經典料理,搭配名人出品的快食餐,儲糧各種大人氣的組合包,一次買好買滿!

日期:2021-05-26

政治社會

行動瑪奇特將「關懷」送到家 陳振銘用善意串聯地方小農與長照關懷

因為一次外送愛玉冰的契機,讓陳振銘開始構思「行動瑪奇特」的點子,期待這顆發芽自偏鄉的善意種子,能串聯起地方小農、長照關懷的機制,打造在地互利共生青銀共創的生態系。

日期:2021-05-25

政治社會

除了輕微發燒沒別的症狀,卻差點送命...一個從鬼門關回來的新冠故事,讀完可能會救回你一命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日期:2021-05-24

政治社會

「這隻疫情猛獸比去年兇十倍!」觀光業陷滅頂危機,晶華潘思亮:紓困救助要倍增才能救失業

5月23日,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宣布,台北所有飲食飲料店、餐廳全面禁止內用,許多生意因疫情進入三級未緩而一落千丈的餐飲服務業無疑直接被迫進入「休業」狀態。

日期:2021-05-24

生活消費

疫情宅在家,叫外送該注意哪些事?病毒在塑膠袋表面活最久...訂餐、取餐4大自保重點看過來

因應疫情升級,外出用餐因為要長時間取下口罩,讓風險性提高,也使得許多餐飲通路紛紛禁止內用、鼓勵外帶外送,但若你想要宅在家,叫餐飲外送時,從訂餐、取餐到用餐,仍有自保原則可以遵守。

日期:2021-05-23

免費試閱

免費試閱:【麥克連】20210522通膨時代來臨?看看市場與美國聯準會不同的想法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1-05-22

政治社會

篩檢結果「健保快譯通」也能查!再群聚、拒戴口罩嗆聲 陳時中怒:刻意擾亂社會絕對重罰

台灣本土確診人數至今已經連續7天破百例,今(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再新增312例確診,分別為170例男性、14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另一方面,鑒於有民眾採檢未等到電話通知結果,就搭乘大眾運輸,一下車才發現確診,指揮中心已請健保署跟疾管署合作,未來將會在「健保快譯通」資料裡顯示篩檢結果,民眾就不必苦守電話,降低等待與焦慮感。

日期:2021-05-21

政治社會

新北確診足跡為何「這天」通通跑去全聯 他曝關鍵:恐慌害死人

新北市昨(20)日新增161例本土確診案例,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後,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公布了確診者足跡,不料足跡表卻出現了驚人的巧合,多名確診者15日竟都跑去4家全聯超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醫療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指出,有很多事情通常都不是災難本身所導致,而是恐慌先害死了人,呼籲民眾真的不要「一窩蜂」去採購物資,「不要慌,台灣不會餓死人。」

日期:2021-05-21

政治社會

環保署「多元減碳創契機」

一隻瘦成皮包骨的北極熊,拖著弱不禁風身軀,翻找廢棄油桶中的垃圾果腹,《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所拍攝的畫面,震驚世人,也凸顯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議題迫在眉梢。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台灣在落實溫室氣體減量上捨我其誰,唯有透過產官學界攜手落實,才能提早達成第二階段10%減碳目標。

日期: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