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食安危機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食安危機共有49項結果
生活消費

iDrip融合高科技完美呈現咖啡豆風味,將世界冠軍及咖啡大師的手沖技藝帶回家

早上六點,手機鬧鐘輕響,隨著iBarista咖啡大師智慧咖啡機預約沖煮功能,濃郁的咖啡香瀰漫房間,最快九九秒,就能擁有一杯媲美冠軍手沖的好咖啡。這樣一個悠然的早晨,為你的一天注入滿滿能量。

日期:2024-10-15

國際總經

北韓「老大哥」換人?金正恩怒稱中國「宿敵」、下令「不要看中國臉色做事」!一文看何事惹他生氣

中國近年因為暗中支援俄羅斯侵犯烏克蘭與西方國家交惡,近日又與提供俄羅斯大量彈藥等軍事物資的北韓關係緊張。北韓的「老大哥」顯然已從中國換成了俄羅斯,讓中國感到不是滋味。而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最近甚至再度將中國稱為「宿敵」,吐露對於北京當局的強烈不滿。

日期:2024-09-21

國際總經

日本「森永小饅頭」爆食安事件 生產過程疑混入動物糞便!食藥署:台灣6業者輸入231公斤

日本森永製菓爆出食安事件,28日緊急發出通知,該公司一款烘焙點心「マンナボーロ」經查可能是生產過程混入小動物糞便,因此召回共19萬包;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回應,國內有6家業者輸入同產品共231.92公斤,不過日本森永製菓未公布問題批號,將持續掌握業者回報與後續處理情形。

日期:2024-06-29

台股

王品(2727)、藏壽司(2754)、六角(2732)...餐飲通膨爆發,達人解析2024年展望是好是壞?

最新的4月外食類CPI年增率依舊卡在3%附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回到2%?其實產業跟著持續通膨,這思考一下就有答案...最近政府宣布自2024年5月19日開始,醫院機構口罩令解除,新冠疫情正式走入歷史,疫情紅利概念股也跟著進入歷史,一切回歸2019年以前的狀態,這也讓我想到餐飲業,過去在沒有疫情干擾的情況下,現代人生活及工作相當忙碌,加上經濟能力變好,到餐廳用餐的意願相當高,那麼國內目前餐飲業的營運狀況又是如何?又有哪些受惠族群?這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日期:2024-05-20

健康

保健品不能替代正常飲食與藥物治療 多吃也不傷身? 別誤解健康食品

許多民眾擔心吃藥傷身,那麼,標示為「食品」的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就比較安全?其實,保健品不具治療疾病的功效,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

日期:2024-05-08

政治社會

寶林茶室2死/不到幾小時就走了…健康的人中毒「不是巨量、就是劇毒」:1指標判斷毒素來源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截至週三(3/27)為止已有11人中毒,造成2死、4人搶救中,這起集體食物中毒案引發人心惶惶,民眾迫切想知道「致命元凶」,衛福部晚間初判米酵菌酸可能性大。針對有民眾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推測,「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巨量、就是劇毒。」她強烈建議,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直言這並非危言聳聽,以免發展成國安事件。

日期:2024-03-27

政治社會

下游心聲》「20年心血20秒全毀,沒人願意鋌而走險」 調味粉大廠揭進貨受害真相

(今周刊1421)蘇丹紅風暴延燒全台,國內食品、餐飲業者紛紛淪陷。受害者之一的調味粉代工廠百鮮告白,剖析台灣食安失靈原因。

日期:2024-03-13

政治社會

至少16萬公斤流入市面、180款產品中招! 直擊毒辣粉2大源頭、揭食藥署4大破口全追蹤...誰害你吃進蘇丹紅

(今周刊1421)又一次,食安風暴襲來,全台陷入蘇丹紅之亂。 用於工業的紅色染料,被不肖業者違法摻進食品,辣椒粉、咖哩粉、胡椒粉、沙茶醬……,滾雪球般接連中鏢,它們被製成數百種產品,滲透你我的餐桌,毒害國人健康。為直擊兩大進口商的黑心面貌,《今周刊》前進桃園、新北、高雄五大現場,發現這起風暴的禍首,不全然是手段惡劣的商人,政府的把關不力與輕忽態度,更是釀成這場食安危機的幫凶。

日期:2024-03-13

傳產

3520畝大面積栽種、純淨雪水灌溉,1名台商如何扭轉台灣食安形象?從製鞋到枸杞田的斜槓故事

蘇恒賢與友人在中國柴達木盆地,擁有栽種面積最大、施以有機農肥的枸杞田;他為此創立摩奇坊切入包裝食品市場,是一位台商希望扭轉台灣食安形象的創業故事。

日期:2023-01-17

創業

七年級生返鄉「3天賠光百萬資金,沒放棄創業夢」 地方創生助北漂青年返鄉創業 創生從地方扎根

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接著在2020年啟動「地方創生2.0」,串聯在地青年,設立青年工作培力站、增設多元徵案途徑,促進青年返鄉、留鄉意願,為地方注入新活力,希望透過地方創生推動,達到「均衡臺灣」的願景,其中不乏逐漸擦亮招牌的案例。

日期: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