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0月的美國電視圈大事艾美獎頒獎典禮上,有個特殊的橋段,頒獎人不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而是戴著口罩、穿著醫生袍的醫護人。他們是姐弟檔醫生蔡凱仁(Karen Tsai)與醫生Kevin Tsai,也是正港台灣移民的第二代。
日期:2021-05-31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通傳會委員林麗雲教授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對於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的寶貴見解。
日期:2021-05-31
昨天美股多頭表現還是很不錯,科技類股為主的那斯達克幾乎拉回平盤,不過台股今天持續受到疫情的波及,另一方面也是各種消息傳聞滿天飛,所以籌碼本來就凌亂的台股,再度發生大跌的憾事。
日期:2021-05-13
華信投顧顧問邱鼎泰、股票分析師馬紀強,涉於東森財經新聞台「股動錢潮」節目分析、推薦32檔特定個股利多消息,再與股市作手邱振豐合謀,吸引散戶追高買入,套利4千多萬元;台北地檢署昨天搜索約談10人到案,今天凌晨依違反證交法罪命邱振豐交保300萬元、弟弟邱鼎泰交保80萬元、馬紀強交保100萬元。
日期:2021-05-06
美國總統拜登3月底發布為期8年、規模約2.25兆美元的投資與促進就業計劃,也被稱為「大基建計畫」,其中焦點包括鐵公路、橋樑、電力系統、電動車等硬體設施,成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計劃,勢必對未來產業及投資產生深遠影響。在台灣的廠商中,謝金河認為,大成鋼(2027)可望成為最大受惠者。大成鋼今天跳空開高,開盤不久就攻上34.45元漲停價,累計過去一年來大漲超過40%。
日期:2021-04-06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從介紹男友認識爸媽的那一天開始,就自動免除男友對自己爸媽應盡的責任。每次吃完爸媽招待的飯,「不用收,我媽會罵我怎麼讓男人收碗。」
日期:2021-03-31
遠從巴西來台灣讀書的盧卡斯(Lucas Paixão),在台灣重新找回他小時候的夢想「當漫畫家」以獨特視角看台灣特色,首部連載漫畫作品《檳榔美少女》以檳榔西施為主角,刻畫出台灣獨有特色!「透過我的漫畫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還有它的魅力」──巴西漫畫家盧卡斯
日期:2021-03-11
鴻海搶進電動車是近期市場最火熱的話題之一,2月24日宣布簽下Fisker年產25萬輛電動車的MOU,伴隨董事長劉揚偉的第一場電視專訪,熱度更加延燒,究竟劉揚偉的電動車大夢,背後的優勢與挑戰是什麼?
日期:2021-03-03
鴻海(2317)透過MIH電動車平台推出的首款電動巴士,概念圖首次曝光,實車預計10月亮相,將是今年第四季鴻海與其他車廠合作的多款電動車之一。鴻海希望流著自家血液的電動巴士,能從國內公車市場耕耘壯大,未來放眼國際市場。董事長劉揚偉也強調,2025年前是台灣衝刺電動車市場的關鍵期,因為多家國際電動車廠商都準備在2024年推出重要車款,若沒有把握這個機會,「台灣只能繼續幫別人打工」。
日期: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