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電動機車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電動機車共有294項結果
科技

全球每10副藍牙耳機、1副用它的電池!這家統一旗下小金雞,憑什麼從年虧億元到連9年獲利?

台灣電池界中,擁自製電池芯能力又賺錢的公司,可說鳳毛麟角,興能高成立20多年來,靠著走跟對手不一樣的路,深耕利基產品,最終成為電池芯業者裡的獲利模範生。

日期:2022-03-02

傳產

全球電池荒》台泥擲百億搶市占、台塑組艦隊拼商機、鴻海也想大幹一場…一文讀懂三大咖超前部署

許多人都知道,整個台灣都在蓋晶圓廠,但你知道嗎?現在全台從北到南,也在搶建電池廠。電池,這個未來世代的新石油,已成為全球車廠與政府,搶拚自主化的戰略物資,孵了25年電池夢的台灣,正被捲入這場電池大戰。

日期:2022-02-23

政治社會

新北加倍奉還最後一波開獎啦!不只真的有抽GOGORO 還加碼抽保時捷電動車

虎年好運到,新北加倍奉還第三波即將送出總價值超過1,200萬元等豪禮!今(21)日在新北市政府1樓大廳,舉辦「加倍奉還活動第3波暨壓軸抽獎記者會」,由新北市長侯友宜親自抽出保時捷電動車Taycan、Luxgen URX七人旗艦款精裝版、GOGORO電動機車以及iPhone 13等逾2,500名。同時,也特別邀請抽中GOGORO電動機車的曾同學,與市長攜手抽出「學生加碼抽」350位幸運兒。趕緊上加倍奉還官方網站查詢吧!財神爺可能已經悄悄來報到囉!

日期:2022-02-21

政治社會

「一家台積電吃光一個綠電場!」 中小企業搶不到電怎麼辦? 歐盟碳稅2023年上路 業者建議這樣做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首次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官方文本,各國政府與企業也紛紛宣告將積極朝向「淨零碳排」、發展「零碳經濟」為目標。國際大企業包括蘋果、微軟、亞馬遜、Meta、谷歌、沃爾瑪等近年也陸續宣布減碳計劃,並且要求供應鏈加入採用綠電、減少碳排放。在碳中和趨勢下,各產業都將衍生出新商機,但這也引起了供應鏈的零碳戰爭。

日期:2022-01-13

政治社會

路殺台灣人

編按:台南一名孕婦日前駕車不慎輾過正在過馬路的一對母女,導致婦人肋骨骨折,才3歲的女童傷重不治,肇事者聲稱遭到A柱遮擋視線,因此左轉時未減速。然而她事後竟稱,要將肚裡尚未出世的孩子「賠」給當事人,讓家屬聽了氣炸。交通部長王國材周三(5/10)表示,對於這起憾事深感愧疚抱歉,同時也下令全台即刻起,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維護行人的安全。今周刊曾在2021年底報導,單是2020年,台灣馬路上就失去了3000條人命,傷亡總人數更高達50萬,等於平均一天約有1380人在路上非死即傷。本刊報導指出,這背後有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必須審視道路的死角,阻止交通繼續路殺台灣人。(原文刊載於2021年12月29日,更新時間2023年5月10日)

日期:2021-12-29

科技

台灣機車龍頭砸一億美元 拚當全球領頭羊 光陽、哈雷合攻電動機車 柯勝峯揭三勝算

在油轉電的趨勢下,美國百年重機品牌哈雷,找上台灣光陽集團強強聯手,為的是把路走得更寬,瞄準全球全方位的電動機車市場。

日期:2021-12-22

政治社會

低碳化浪潮來襲 傳產龍頭齊拚轉型

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及歐盟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臺灣也宣示必須在2050年達成淨零。順應國際減碳浪潮,台電、中油、中鋼等傳產龍頭都已展開布局,短期內將持續建置技術成熟的綠能、實施智慧化能源管理、推動低碳製程;長期則投入氫能、循環經濟及碳捕捉封存利用等技術,由低碳邁向零碳。

日期:2021-12-16

科技

獨角獸今年破千家 估值逾百億美元公司更翻倍 十倍獨角獸狂潮 巴西、澳洲創業女首富揭祕

從歐美到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創獨角獸在全世界遍地開花、點石成金。其中,巴西與澳洲兩位年輕女性的創業故事,值得作為科技島的台灣參考。

日期:2021-12-15

國際總經

哈雷CEO點名「台灣之光」合作 因2大優勢被看上!《富比士》讚「它」實力驚人 將在美上市

什麼是「LiveWire」?LiveWire原是知名重機品牌哈雷(Harley-Davidson)的電動車部門,由於哈雷本身的品牌形象相當強烈,遂於2019年將LiveWire獨立出來,成為旗下電動摩托車公司。時隔2年,哈雷又有新舉動,令人驚訝的竟是找上台灣企業合作,這家重機大廠背後究竟打著什麼算盤?

日期:2021-12-15

傳產

光陽明年拚「機車銷售23連霸、電動機車市占二哥」!董座柯勝峯布局公開

「挑戰國內機車銷售23連霸,Ionex電動機車市占率坐二望一。」這是光陽工業董事長柯勝峯展望明年的目標。在全球油轉電的趨勢下,光陽積極搶國內電動車市占,柯勝峯清楚換電站跟經銷商的數量,將是他明年能否達標的兩大關鍵。

日期: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