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汽車品牌可透過CKD(completely-knocked-down,完全散裝組裝)方式進入台灣市場,成為「國產車」販售一事,經濟部30日拍板宣布,若引進「中國車款」來台組裝銷售,將強制一開始就訂國產化比率,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第三年35%;也就是說,未來業者在地化供應鏈比重須逐年提高比例,並且溯及既往,自8月1日起實施。消息一出,引發民眾討論,預期將衝擊日產(NISSAN)、福特(FORD)、現代(Hyundai)、本田(HONDA),而最首當其衝的則莫過中華車(2204)所引進的MG車款,以及最快9月上市的上汽大通。對此,裕隆(2201)集團指出,集團採多角化品牌策略,有自主品牌,也是台灣唯一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產車,會持續推動國產化;其他車廠如和泰車、國瑞汽車則回應,在適用對象與比率上,相關車款商品目前均不受影響,未來也將配合政府政策,支持在地零組件。
日期:2024-07-31
編按:台積電周四7/4股價榮登千元俱樂部,終場上漲26元,股價收在1005元。日後每漲一次,價格一跳就是5元,等同貢獻大盤將近40點,控盤能力大於以往,讓台積電是否分割的議題再浮上檯面。台積電向媒體回應控盤議題表明,股價超過千元後之交易價格升降單位改變,及其對其他交易型態之可能影響,屬主管機關對市場交易制度規劃之範疇,請向台灣證券交易所洽詢。其實,股票分割的議題在1個月前的台積電股東會,便曾有小股東當面向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提問。當時劉德音說:「股價還沒有那麼高。」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則補充,現階段已開放盤中可以進行零股交易,因此較無股票分割的需求。
日期:2024-07-04
帝寶(6605)昨日(6月21日)召開股東會,並在會後的董事會通過增資大陸寧波與丹陽兩廠3000萬美金提案。我們於股東會中向經營團隊提問,同時,分析大陸廠增資案的影響。
日期:2024-06-21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股東會上霸氣表示,「華為不可能追上台積電」。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制裁,華為首當其衝,華為高層日前坦言,中國正面臨晶片技術上的困境,並稱「能解決7奈米就非常好了」。
日期:2024-06-08
全球歷史最久的磷酸鋰鐵(LFP)電池材料商立凱電能科技(5227),成立於2005年。自從2013年股票上櫃以來,立凱已經連續虧損11年,主因就是中國同業憑藉政府給予的優渥補助,大開產能後以低價搶奪全球市場,打亂市場秩序,把各國同業打得落花流水。其次,北京以政策豎立市場壁壘,讓外國電池廠商無法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廠商卻挾著政府資源,在全世界搶單,導致許多各國同業最後活不下去,關門大吉。立凱電能創辦人暨董事長張聖時指出,沉睡多年的美國終於覺醒,除了封殺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也將鋰電池列為要打擊中國的「神聖不可侵犯領域」。他認為,在美中爭霸背景下,台灣相關廠商「一定要加入美國隊」,或是加入由美國、日本、南韓及歐洲組成的聯盟,才能有一線生機。
日期:2024-05-14
元太在全球電子紙市場市占率超過九成,隨著產業成長,大廠紛紛搶進供應鏈。如今另一派技術崛起,競爭雖然增加,卻也是壯大整體電子紙產業規模和生態系的最佳時機。
日期:2024-04-30
全球電動車市場廝殺激烈,大陸更是展開血洗價格戰,重創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導致其在大陸的市佔率近乎腰斬,分析師不禁點出特斯拉正面臨「史詩般的災難」。此消息瞬間引起PTT網友熱烈討論,不少人皆表示不意外,直言「哪個外國廠牌在中國市佔能長期居冠?」
日期:2024-04-07
過去MEMS麥克風晶片由歐美大廠壟斷已久,現在鈺太科技除了在筆電市場熬出頭,更在手機、助聽器、車用和耳機找到了新機會,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
日期:2024-03-06
中國早在2015年就提出,希望在2025年晶片自給率達到70%的目標,但在客觀條件受限與美國發起科技戰等因素影響下,專家預估屆時連20%都到不了。在業界專家眼中,中國追求半導體國產化的目標,最大關鍵不在於產能不夠大,而是從IP、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設備到材料,這幾個關鍵環節全都被國際社會卡脖子,特別是美國。北京當然不希望長期仰人鼻息,如今希望能從小晶片(chiplet)技術及第三類半導體等兩方面突圍,惟成效仍待觀察。
日期:2024-03-06
美國對中國祭出的半導體出口禁令愈來愈多、圍牆愈蓋愈高,不僅強烈刺激中國在成熟製程上的突破動機及產能擴張,也促使中國晶圓代工廠採購更多本國設備,直接拉抬中國國內導體設備製造商的業績。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估計,2023全年半導體設備在中國的出貨金額可望超越300億美元(約合9300億台幣),再創歷史新高,不僅使中國市場位居2023年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的最大市場,也持續拉大與其他市場的差距。產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則預估,中國在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的全球佔比,可望從2023年的31%,增加至2027年的39%。同期台灣在全球成熟製程的產能佔比,可望從44%降低至40%,與中國的39%幾乎不分軒輊。若真如此,台積電之外的其他國內晶圓代工業者,未來感受到的中國同業競爭壓力,很可能有增無減。
日期: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