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醫療量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醫療量共有239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700多人確診死亡!台灣死亡率高的真相? 醫曝「健保問題」:重症醫療量能不足

本土疫情自5月起,大爆發後確診人數已超過1.4萬人,死亡人數截至昨(13)日已達737人。對此,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直指,高死亡率的關鍵問題就是出在「健保」身上!

日期:2021-07-14

焦點新聞

「2成重症放棄急救」 675例死亡最新分析! 張上淳嘆「高致死率3大原因」:其實救得回來...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新冠(COVID-19)疫情在台肆虐,至今已累計突破1萬3千多例本土病例;其中,自5月11日至7月4日,已有675人因重症死亡。針對這一波本土死亡個案,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對此進行分析,發現「9成有潛在疾病」,加上許多家屬採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讓國內新冠疫情死亡率有偏高的現象。

日期:2021-07-05

全台防疫報導

救助偏鄉「同島一心」 永豐金宣布捐贈3000萬元護弱勢

永豐金控今(28)日宣布,子公司永豐銀行及永豐金證券將聯合捐贈出金額共約3000萬元台幣的款項、物資及防疫設備,予食物急難救助的社企組織(食物銀行)、社福基金會、縣市政府及醫療院所。本次的捐贈主要著重於關懷弱勢族群的急難救助,以及提供防疫設備的兩個範疇,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與國人一同抗疫,攜手度過此一艱辛時刻。

日期:2021-06-29

政治社會

3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公衛學者持不同意見:3大科學關鍵應降為2.5級

國內實施新冠肺炎3級警戒確定延長至7月12日,何時才能解封引發國內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日本土確診人數降至百人以下,昨(22)日確診死亡首度降至個位數,是否意味著疫情受到控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提出國內防疫3大科學關鍵證據,建議應降為「2.5級」,從戶外活動開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解禁10人聚會,餐廳有人流管制開放內用,恢復部分庶民經濟活動。

日期:2021-06-23

全台防疫報導

本土104、死亡+24》陳時中拍板: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12!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1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例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

日期:2021-06-23

政治社會

收治量能》60歲以上重症率逾三成 負擔重的醫療院所已炸鍋 雙北專責病床告急 一張表秒懂誰是神隊友

本土新冠肺炎確診者的死亡率高出世界平均,甚至有人還未到院就已病逝。雙北醫療院所的收治量能真的如此不足?哪怕只是多一張病床,救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好幾條寶貴生命。

日期:2021-06-23

全台防疫報導

28日全國可望解封或微解封? 侯友宜喊話中央:「這4點」先做好、再審慎評估

北農群聚感染持續延燒,新北市長侯友宜今(22)日下午的疫情記者會表示,北農事件波及的新北市民有28人,其中不明感染源佔了7%。他呼籲,新北市民若有北農相關足跡者,請盡速至江翠篩檢站篩檢。另外,全國的疫情近日有降溫之勢,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鬆口表示,6月28日全國三級警戒「微解封」措施,將在23日中午公布。侯友宜對此表示,若中央欲「微解封」,需做好四件事情,包括入境普篩守住國門、疫苗接種達一定的量、確保醫療照護量能、廣篩阻斷隱形傳播鏈等,再行評估微解封的可能性。

日期:2021-06-22

全台防疫報導

最新公費疫苗接種順位!10類別一表看何時輪到自己...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昨天抵台,指揮中心最新公布10類別接種對象,有機會可以打到第八類65歲以上長者,並開放孕婦及75歲以上民眾往前列為第六順位;65歲~74歲長者則在第八順位,人數最多的50~64歲成人則排在第十順位。預計全部施打完畢,覆蓋率將達六成,具有一定的群體免疫。

日期:2021-06-21

焦點新聞

連日確診數下降!是因為指揮中心調降「Ct值至30」的假象? 羅一鈞:標準沒變寬鬆

台灣連日確診數字下降!網路上有訊息表示,是因為指揮中心將Ct值調降成30,較以往標準更低所製造出來的「假象」。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台灣並沒有用Ct值的高低來判斷是否陰性,很多人Ct值38、39、40一樣算是確診,主要是看是否還有病毒量,標準沒有比國外還要鬆;至於為何訂在Ct值30可以解隔離,是因為經專家小組討論後,認為病毒量已經很少不具傳染力,將隔離病房給更需要的患者使用,才會因此調整。

日期:2021-06-16

政治社會

別讓「死後確診」成破口!揪出隱形感染源,「這些解方」有效降低致死率

近2周來,台灣每日確診新冠肺炎人數逐漸趨緩,死亡人數卻未等比例下降。專家建議,應增加採檢盡早找出患者,善用監控治療與血氧機降低醫護壓力,控制致死率。

日期: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