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設備製造進入障礙高,銷售管道取得門檻也高,形成一個寡占產業生態。亞洲面臨人口結構老化,民眾對醫療品質要求也提高,未來放射醫療相關供應鏈將展現風華。
日期:2019-04-17
一家20多坪的新店醫療器材小工廠,苦撐10年近乎沒有營收的時光,是靠什麼能耐,竟讓台灣泌尿科權威主動站台背書,一舉攜手合作前進難以進入的柬埔寨市場,用MIT(台灣製造)招牌,搶灘東南亞未來十年近千億美元的醫療器材市場?
日期:2019-02-14
台灣醫材產值與營業額頻創新高,過去這行靠著血壓計、隱形眼鏡等元老級商品撐起一片天,目前產業走入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是否能運用厚實的臨床實力,再創醫材新盛世?
日期:2017-10-19
當國內生技股陷入低潮,國際資本市場的生技股也相對平靜,但產業發展仍舊活力十足。究竟國際生技業有哪些經營特色?資本市場的價位又在什麼水準?
日期:2017-01-12
十年前,收購西門子的挫敗,讓佳世達慘虧三百五十億元,這家不被看好的公司,如何沉潛、轉型,從「鬼門關」前活下來?
日期:2016-11-17
浩鼎解盲引發生技股市值重挫,利空如海嘯迎面撲來,做試驗的生技產業,變成一夕致富的投機生意,海嘯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誰的實力禁得起考驗。本刊為此特別製作「2016年台灣生技100大」調查專題,幫助投資人趨吉避凶,找出真正有價值與成長潛力的公司。
日期:2016-02-25
自去年基亞事件以來,台灣生技股面臨嚴重的本益比修正。在生技股股價低迷時,投資人不妨回過頭來,回歸個別公司研發進度,以及實際獲利情形,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個股,以利掌握趨勢、逢低布局。
日期:2015-08-20
興櫃市場的熱門產業或個股,往往預告了主流資金挑選未來標的「偏愛」的眼光。《今周刊》根據產業發展步伐與營運表現,從興櫃公司找出聯亞、氣立與明達醫三家,不僅在中國市場經營有成,而且各自在產業取得一定地位與獲利能力,供讀者參考。
日期:2015-06-11
大立光宣布跨足隱形眼鏡市場,研發進度和動機都令外界相當好奇。本刊調查發現,除了大立光,友達、景碩也默默轉投資,準備進軍相同領域。然背後的醫療法規、品牌和通路經營,是轉型的最大挑戰。
日期:2010-06-24
雖隱身於台北縣新店市某處的廠辦大樓中,大瓏公司卻掌握著全球二五%的電燒刀生產。大瓏董事長劉惠珍,如何從一位醫療器材產業的門外漢,打入保守的美國醫療器材市場,又如何從無到有,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燒刀製造商?
日期:2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