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醫學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醫學共有4160項結果
情感關係

「我殺了自己的女兒!」一個媽媽的痛哭懺悔啟示:嘴巴壞就是「壞」,就算出自好意也一樣

頂樓遺留的手機,存著女兒剛剛發給她的訊息──「媽媽,對不起。我沒資格做你的女兒。我好累,努力不下去了,這條命就還給你吧……」

日期:2021-05-28

健康

身體太濕會便秘!白雁教一招排濕順氣,化解腹脹、排便不順

居家上班上課的日子,很多人改變以往的規律作息、飲食和運動習慣,最近你的排便正常嗎?有些人雖然天天排便,但是排便時間拖很長,或排便後肚子還是覺得脹脹的,沒有排乾淨的感覺。

日期:2021-05-28

全台防疫報導

同島一命挺醫護!元大金控和馬家共捐款1.6億抗疫 企業界最大手筆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重,造成醫療資源緊繃及醫護人員身心嚴重負荷,防疫最前線面臨崩潰邊緣之緊急壓力。元大金控集團今(27)日宣布,將捐款新台幣1億6000萬元給第一線醫療體系,聲援政府,為全民防疫盡一份心力。

日期:2021-05-27

全台防疫報導

從一天上萬人確診降到單日12例 兩招對抗疫情讓以色列6月逐步解封 他們的經驗,給了台灣哪些啟示?

「以色列正在回歸正常!」5月23日,以色列衛生部長艾德斯坦(Yuli Edelstein)宣布,現行新冠病毒相關限制措施,將於6月1日到期;換言之,自下月起,以色列會逐步放寬境內防疫限制,朝「恢復正常生活」邁進。

日期:2021-05-27

健康

韓國研究:巧用拉筋板,改善柔軟度 靜態伸展活絡膀胱經 防老又防跌

運動保健與傷害預防的意識,開始被大眾所重視,在高齡化社會更為重要,而疫情嚴峻、在宅防疫之際,若能時常伸展,可強腰健骨,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日期:2021-05-26

全台防疫報導

柯P為疫苗怒嗆中央:逼不得已將自謀生路 更預言「死亡人數會一路下去」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本土新增個案302例、回歸校正331例,共計635例。提及疫情,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除了硬封城以外,疫苗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現在中央頻喊話疫苗將到位,常常都是空泛的數字,重點是什麼時候到位,「現在醫療緊繃、醫療滿床、救護車跑來跑去,死亡數就可能會增加」。甚至斷言,短期內3級警戒程度無法解除,要維持一段時間,「未來三個月即使自動自發封城,還都會維持高確診率;一旦解封,感染數字一定爆發,會沿路死下去」。

日期:2021-05-26

健康

阿伯活跳跳來掛號,一量血氧驚呆「即將呼吸衰竭」...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做這件事,比量體溫重要太多了

編按:新光醫院侯勝文醫師在臉書分享,最近看到血氧70%的阿伯自己跨越紅龍靠近戶外檢傷站說要掛號,護理師本來想勸退的,沒想到一量血氧才發現事態嚴重。 侯勝文醫師提到,COVID-19特別之處就在於,無論是WHO的成人COVID-19肺炎嚴重度分類還是ACEP的分類,SpO2(血氧飽和度)小於94%直接就是嚴重等級。這樣的病人看起來幾乎沒有不舒服,但往往胸部X光攝影已經很明顯地變差了,很可能迅速轉變為呼吸衰竭。 侯勝文醫師認為,COVID-19確診者無論在任何地點(居家、檢疫所或加強版檢疫旅館),都應該固定頻率接受血氧機監測,這比體溫監測重要太多了。 重症醫療醫師黃軒也數度提醒,很多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最近屢屢傳出在家中猝死消息,很可能是因為發生「隱形缺氧」而不自知,這些患者往往意識完全清醒,甚至還能滑手機,但等到發現自己呼吸困難時,其實已經病危了,那麼,輕症/無症狀感染者該如何偵測,自己的病情突然惡化了呢?黃軒醫師的建議如下:

日期:2021-05-26

政治社會

新冠肺炎中藥有解!600多年前這帖老藥方…就是專治流行病,他聯手中醫界催生「清冠一號」

一帖治療新冠肺炎病人有顯著效果的老藥方,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與中醫師聯手下,得以成為標準處方,又可大量生產,易用且效速。

日期:2021-05-26

政治社會

「我知道你很喘,但現在真的沒床了!」急診爆、病房滿...醫護揭北市聯醫慘況:救救我們

疫情嚴峻,確診病患持續增加,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實際狀況到底如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昨(25)日於臉書揭露基層醫護慘況,表示最近這幾天接到無數的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基層真的已經不知如何是好。北市聯醫工會強調,他們並不是想引起社會恐慌,只是希望社會可以了解現況並聽見基層醫護求救的呼喊。北市聯醫工會的訴求如下:

日期:2021-05-26

全台防疫報導

校正回歸是掀牌還是蓋牌?想觀察疫情趨勢變化 國外用這3種方式解讀數據

「應該是掀牌吧,怎麼會是蓋牌?把事實顯露出來就是掀牌,沒有顯露出來才是蓋牌,這個用詞有一點點不是很正確。」5月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校正回歸」確診案例,引發「蓋牌」質疑;指揮官陳時中在回應媒體提問時,透過上述說明,強調「校正回歸」的目的,是為了讓先前因通報流程「塞車」,無法及時公布的確診案例,回歸至原始日期,「一定要把它回歸回去,整體疾病發展的情況,才能夠看得清楚。」

日期: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