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全球金融市場喧騰多日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破產案,在瑞士央行強力斡旋下,由瑞銀(UBS)以不到三年前十分之一市值的32.2億美元收購後暫告段落。然而,從結果來看,其實,瑞信的垮台早有徵兆,但全市場卻只能看著灰犀牛步步逼近,無力作為。
日期:2023-03-26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3-03-26
本文提供之訊息僅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3-03-24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財務危機暫獲解決,最後由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UBS Group)以30億瑞郎(約新台幣990億)同意出手收購。瑞士政府為了支援此收購案,還提供多達1090億瑞士法郎(約新台幣3.59兆元)的資金,作為支持瑞銀合併交易的一部分,瑞士央行更會額外提供10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貸款援助;也就是說,為了避免瑞信破產,此交易案共獲得2090億瑞士法郎(約新台幣6.88兆元)的支持。不過,市場還有一大憂心,那就是大裁員可能接踵而至。《金融時報》報導,有大量憂心飯碗不保的瑞信員工在併購消息一出後,已開始聯繫全球各地的求職公司幫忙找工作,一家新加坡招募公司接到約30通瑞信員工的來電,詢問是否有職缺。去年(2022)瑞信才預告將裁員9000人,如今瑞銀與瑞信合併後,集團內員工將超過12萬人,其中可能有多達3分之1的職位重疊,因此外界擔心這波裁員潮的最終裁員人數,可能會是上述數字的數倍。
日期:2023-03-22
2023年是金融股逆風的一年,先是歐美國家金融業頻頻爆雷,再到臺灣的金融股近期配息大幅縮水,很多小股民納悶:怎麼才剛開始存股,金融股就這麼多「出頭」?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長期以來被視為存股標的的金融股,為什麼我認為不適合存?
日期:2023-03-22
瑞士信貸被瑞銀收購,本應成為矽谷銀行倒閉以來,政府對銀行業的一次成功救援,不料卻引爆了另一場全球債市恐慌,市場在憂慮什麼?
日期:2023-03-22
「我覺得台灣的XX銀行很沒有競爭力,難怪股價一直上不去。」「為什麼說它沒有競爭力?」「太保守了!你看它幾乎沒有創新的金融產品」「保守,沒什麼不好。金融業最後比的就是,誰犯的錯最少!」這段是我和一位前輩閒聊時的對話,那是在2007年大多頭時,是的,就是在08年金融風暴前夕。我一方面覺得市場太瘋狂,一方面覺得台灣的金融業太過保守不爭氣,心中其實是有些迷惑的。而這位金融業前輩我一向尊敬,也常常提出很多很創新的經營思維,常常鼓勵我們要挑戰自我,積極創新。
日期:2023-03-22
今周刊編按:瑞士信貸周日(3/19)緊急併入瑞士銀行,金融監管機構Finma下令註銷瑞信應急可轉債(AT1),使其160億瑞郎(約合173億美元)的價值瞬間歸零,形同淪為壁紙。我國金融業者自身雖未投資瑞信AT1債,因此未直接踩雷,但初步清查卻發現有5家銀行的客戶持有瑞信AT1債金額達新台幣16億元,仍踩到地雷。
日期:2023-03-21
瑞信銀行因為接連發生醜聞與交易損失,上周單日出現近百億美元的擠兌潮,讓瑞士央行不得不出面協調,最終期盼以由瑞銀出價32億美元收購瑞信的方式處理,暫時穩住危機。但瑞銀合併瑞信後,危機就能解除嗎?投資人要就此放心可能太過樂觀,因為後續還有多項考驗。
日期: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