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支多數成員未更動的內閣老戰隊換下總舵手,掛上「溫暖堅韌」新招牌,是否能讓身陷敗選陰霾的蔡英文政府「翻篇」,成功開創新局?
日期:2023-02-01
呼應全球淨零趨勢,台灣已於2022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希望藉由創新技術的推展與應用,在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等四大面向貫徹低碳轉型,因此節能減碳絕非製造業才需要積極面對,而是所有企業不容忽視的永續經營課題。
日期:2023-02-01
陳建仁新內閣名單出爐,國安體系要角海委會主委由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出任,將成為海委會「首任女主委」。對於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等人質疑「管碧玲沒有相關背景」,指這波改組像分配位置,管碧玲接受鄭弘儀「鄭知道了」連線訪談時強調,自己長期關注海洋事務,且早在4年前就被徵詢該職務。「現在我來接這個位置最重要任務是,如何透過好的行政領導讓海委會3大任務,有最好的環境發揮最大極限,而且我一直希望我來這位置是跟派系無關,如果是派系分贓,就不會歷經3位行政院長都來邀約我」。
日期:2023-01-31
一段消費爭議的文章內容,點燃國內兩大房仲龍頭信義房屋和永慶房屋戰火,雙方從廣告戰打到司法攻防,互不相讓。值得關注的是,信義房屋在採取法律途徑前,曾向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檢舉永慶房屋「不公平競爭」,盼行政機關積極行使行政作為。不過,擁有行政指導與介入權限等「武器」的公平會,收到檢舉後,卻未祭出任何行政作為,不只當事人難以接受,熟悉公平法的律師及前公平會委員也出面喊話,呼籲公平會要更積極主動行使職權,以利維護市場秩序。
日期:2023-01-31
《金融時報》週一 (1/30) 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美國商務部已通知一些企業,不會向華為提供出口許可證,意味美國接近全面禁止向華為出售美國技術,美中科技戰再度升溫。華為雖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但在不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供應商仍獲得向華為供貨的若干許可證。不過,消息人士週一指出,美國商務部已通知一些企業,將不再授予對華為出貨的許可證,因為美國官員認為,此舉有助於圍堵華為幫助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也有消息指出,目前討論還處於初步階段,不清楚全面封殺的禁令何時出台,但可能在今年 5 月華為遭美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時決定。截稿前,美國商務部、華為尚未回應置評請求。
日期:2023-01-31
鴻海今(30)日下午宣布,將從2月1日起延攬關潤(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一職,直接對董事長劉揚偉負責。關潤在日本汽車產業服務近37年,未來鴻海將善用其產業經驗與人脈,提供鴻海集團在全球電動車領域的佈局對策、集團內電動車業務整合,以及產業課題解方等。現年61歲的關潤,職涯大多在「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最高曾任副營運長,在日產汽車(Nissan Motor)體系累計了33年產業經驗,並派駐英國、美國、中國、法國等地,具備多國的汽車生產製造營運經驗,熟悉國際間汽車產業鏈運作。以上都是鴻海下午的公告訊息,關潤是劉揚偉兩年多前宣示進軍電動車的策略後,至今找來的第一位非華人的汽車業戰將。所以,鴻海找來這位日本汽車業大將,究竟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戰力?
日期:2023-01-30
陳建仁正式成為新閣揆後,接連於週五、週六晚間宣布兩波內閣名單,他說自己穩健銜接政務、擴大世代合作、增加女性閣員,是這次組閣的原則,用人唯才、適才適所,延續過去蘇貞昌院長團隊的優秀政績,讓更多願意為國家做事的人才,為國家做事,為人民打拚。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準發言人陳宗彥周一(1/29)舉行記者會,由陳宗彥宣布新一波政務次長級人事,外交部政務次長由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接任,勞動部次長由總統府前副秘書長李俊俋擔任。其他政務次長人事還包含:財政部次長李慶華、教育部次長林明裕、勞動部次長李俊俋、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文化部次長王時思、海委會副主委洪文玲、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阮昭雄、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原能會副主委林立夫。
日期:2023-01-30
「在我職場十幾年的旅途裡,通常年底的考核評量,在年初的計劃評估中,就已經七成決定一切。」這是一位職場前輩曾經告訴我的一句話。換句話說,一個完善且可執行的職涯發展計畫,會是整個年度的成敗關鍵。
日期:2023-01-30
美國聯邦眾議員金映玉(Young Kim)日前透過新聞稿表示,她和另一名眾議員葛林(Al Green)共同提出《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呼籲美國政府,支持台灣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日期:2023-01-28
身處萬物皆漲、薪水不漲的時代,許多父母經常為了籌措子女教育費用,搞得焦頭爛額,想到孩子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的開銷,就「壓力山大」。對此,身為「4寶媽」的理財達人郭莉芳認為,子女的教育金一定要盡早規劃,若採「佛系」心態、隨到隨付,有支出需求,才來想辦法「擠」錢,萬一遇到預期之外的大筆開銷,就可能左支右絀,難以因應。
日期: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