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為史上第二次獲頒挪威諾貝爾和平獎的國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台灣時間周五(11日)下午5點宣布,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1955成立的日本反核團體「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簡稱日本被團協),事由是該組織努力促進沒有核子武器的世界,並且從親歷核彈爆炸者的經驗說明,世界絕對不能再使用核武。這是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日本第二次獲獎。上一次是1974年時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因為他宣布日本放棄發展核武器,並努力推動區域和解,因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日期:2024-10-11
今年也進入最後一季了,不知線上的朋友們,是否有認真去計算本年度的股票經營績效?以今年來說,若投資策略沒太大問題的朋友,應該是正績效的居多吧?
日期:2024-10-11
貨幣市場有新註解今天美國公布九月CPI是2.4%,稍高於市場預期,其實今年的Cpi從3.5%往下降,一直在市場預料之中,不過,到2.5%左右,要繼續往下的空間不大,這也影響FED未來降息的空間,進一步也將牽動美國,日本,中國金融市場的走向。
日期:2024-10-11
從9/24開始,中國推出一系列降息降準政策,為要拯救低迷很久的經濟。
日期:2024-10-11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緊接著後頭股市也要進入年底節慶及各企業的作帳行情,而台股今日開盤再度見紅,未來勢不可擋。法人建議,10月台股在震盪中走高,建議投資人「備貨」市值型ETF較為穩妥,並詳列一表清楚點出各ETF配息情形,其中又以10/17除息的國泰台灣領袖50(00922),配出每單位1元歷史新高的金額備受關注。
日期:2024-10-11
今周刊編按:晶片大廠超微(AMD)與輝達Blackwell直球對決,推出名為「MI325X」新版人工智慧(AI)晶片,預計第4季量產出貨,執行長蘇姿丰預估,AI加速器的需求超出預期,預計市場規模在2028年進一步上升至5000億美元。
日期:2024-10-11
再看一次,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今天是中華民族國的國慶日,從人的角度看,今天本來有機會四個從2000年以來領導中華民國的總統可以聚在一起,但可惜的是馬英九前總統以抗議賴總統「新兩國論」爲由,臨陣缺席。反而是這些年因案交保在外的阿扁前總統獲得出席參加,且與小英前總統並肩而坐的機會。
日期:2024-10-10
立法院上會期通過「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修法,將補償金由每年每公頃3萬元提升至6萬元。為此,藍營政治人物群起痛批行政院長卓榮泰竟然有「浪費公帑」之失言。政院人士澄清,卓揆當時第一時間就予以否認,且其並不認為相關預算編列是「浪費公帑」,也強調預算編列若違反國家財政紀律,將造成財政失衡,對於外界斷章取義,他們感到相當無奈與遺憾。政院人士還原,當時國民黨立委廖先翔在質詢卓揆,且在回應卓揆有關執政經驗的分享時,援引「宣誓條例」文字,提到「宣⋯」字,並指以「恪遵中華民國的憲法,遵守中華民國的法律」等「宣誓條例」第6條第2項有關宣誓誓詞相關用語回復。政院人士澄清,隨後,卓揆旋即以誓詞中內容,幫廖先翔補充「不浪費公帑」等語,是表明行政機關在宣誓誓詞的精神下,對預算編列都會錙銖必較。
日期:2024-10-09
2010年8月《今周刊》曾報導過我的一個操作實例,2009年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透過股票操作,將原先52萬元的資產成長到325萬元。該帳戶在2010年底成長到499萬元。(編按:截至2024年6月19日,這筆資產已經持續成長到3,073萬元,16年多的時間,創造出超過58倍的獲利)不過,我最想強調的,不是這個績效的結果,而是創造出這個結果的方法,因為在股票市場中只要方法對了,處處都充滿賺大錢的機會。此外,創造上述這個績效結果的好方法,我在這幾年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的「好公司」、「好價格」、「大賺小賠」,調整到「好公司」、「好價格」、「買低賣高」。主要的原因,是我觀察到只要投資人能用好價格,買到好公司,通常股價的短線波動就無須太過在意。回顧2015年,我因為太堅守「負15%小賠」的停損原則,被迫將許多未來具有成長性的好公司停損賣出。除了拖累當年績效外,從結果來看,每檔當時被停損的股票,後來股價都出現飆漲的走勢,讓當時看似理智的「停損」決定,最後淪為愚蠢的交易行為。此外,從多年來的實戰經驗也顯示,「好公司」一旦被賣掉,很多時候,都很難再買回來。欣慰的是,每一次跌倒的經驗,都提供了未來變得更好的養分。時序進入2022年,雖然受到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的影響,加上台海危機,讓當年度的台股大跌22%,但不再停損「好公司」的決定,不僅讓我2022年只小虧1.28%,更奠定2023年、甚至2024年獲利扶搖直上的基礎,也讓我愈來愈深信:短線上,市場「或許」會忽視一家「好公司」的真實價值,但長線上,市場「絕對」會反映「好公司」的真實價值。(節錄作者孫慶龍自序)
日期:2024-10-09
許多專家警告,AI正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種警告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講的是核武,大家都很清楚危險所在;但講到AI,就很難看懂這究竟是危險在哪?從工業革命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場新的「AI革命」與生俱來的危險。
日期: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