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農產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農產共有1459項結果
焦點新聞

當六千人跨出了自綠的第一步,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8月20、21日今周刊於南港瓶蓋工廠舉辦的2022第一屆《自綠生活節》圓滿落幕,為期兩日的活動共吸引六千人次到場參加,蒐集超過一千個寶特瓶空瓶。自綠生活節不僅提供了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還能用行動,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日期:2022-08-25

理財

台股反彈力道比預期弱,怎麼回事?郭恭克:只要這貨幣持續強勢,外資賣壓就不會停止

美國聯準會(Fed)公布7月分利率決策會議紀要,與會者主張在「一段時間」內透過升息以控制通膨,隱含Fed決策官員對目前通膨數據仍充滿憂慮,在通膨大幅下降前,Fed官員仍不會考慮暫停升息動作。會議紀要同時提到未來某個時間點放緩升息步伐可能是適合的,為通膨數據下降後的貨幣政策轉向預作準備。

日期:2022-08-25

生活消費

這些好料不能吃! 食物趣味設計

各式各樣的美食,除了用來品嘗,其實還有更多實用、有趣的用途!經由創作者的巧手細心琢磨,比實品小十二倍的微型食物模型,精緻迷你;台灣人愛吃的小吃集錦,用一張本島地圖做圖解;炸雞排和佛跳牆,在夜裡點上火,就變身照明蠟燭。滿桌幾可亂真的食物創作藝術,湊近細瞧,精緻的程度叫人垂涎三尺。

日期:2022-08-24

美食旅遊

高雄市推動淨零綠生活 體驗在地食材與眷村風華 暢享高雄生活轉型之旅

高雄市積極推動淨零綠生活,鼓勵大家啟動生活轉型,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積極落實綠色生活;目前高雄市累計已有95家綠色餐廳、105家環保旅店及6家環保標章旅館,除了增加綠色場域外,也讓民眾能有更多綠生活選擇,打造高雄綠色經濟效益。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大家開始出門尋覓美食,或利用周休二日跟家人與朋友來一場小旅行,人文薈萃又具有豐富景觀的高雄自然是首選之一,尤其特別適合綠色旅遊,高雄周邊物產豐饒,店家取用在地素材,以對地球友善的方式,製成產品、減少碳足跡,同時融入歷史與文化,給予訪客獨一無二的體驗,今天我們就帶您走訪高雄綠色餐廳及環保標章旅館,一同體驗專屬高雄的綠色旅遊。

日期:2022-08-22

健康

自綠生活節啓動!響應聯合國10大即刻行動,你自綠的一小步,是永續地球的一大步

夏天高溫愈來愈熱、全球極端氣候與災難頻傳,你是否也感覺到氣候變遷與暖化問題離你愈來愈近?由《今周刊》主辦的《自綠生活節》在今、明(8/20、8/21)兩天於南港瓶蓋工廠展開,來到現場的民眾除了可以了解更多如何愛地球的實際作法,完成簡單任務更能獲得總價1500元的禮品。

日期:2022-08-20

政治社會

紐澳肉品傳禁入中國,兩國否認「通關一切正常」!澳總理:任何經濟制裁都毫無道理

陸媒傳出,中國以紐澳肉品含有口蹄病為由,將限制紐澳肉品進口,紐澳官方皆否認有此禁令,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週二(8/16)表示,澳洲沒有爆發口蹄疫,中國沒正當理由祭禁令。而紐西蘭初級產業部市場准入總監安斯沃思(Steve Ainsworth)亦發聲明,已向中方查詢,紐西蘭的產品持續在邊境通關。

日期:2022-08-17

生活消費

減碳,全球正流行 三對伴侶的行動筆記

三小時起造低碳木屋 家具公司老董推銷幸福外銷木質家具起家的紅屋家具董事長謝東興,住在一四○坪的豪華山莊卻不快樂,邁入退休年齡的他發覺,自己就像被軟禁在豪宅裡,人情淡薄,沒有生活實感,「若老死台北,人生將無限淒涼。」他決心出走,遍尋理想的退休生活,入住十三.五坪的低碳小木屋,而今邁入第九年。

日期:2022-08-10

理財

戰爭、高通膨、貨幣緊縮,完美風暴帶來甜蜜進場點

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爆發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擾動了全球經濟脈絡,面對疫情、供應鏈阻塞、通膨、升息,投資人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使得今年上半年股、債市罕見出現暴跌雙殺。然而回顧歷史,景氣週期循環始終有其規律,因恐慌而起的下跌,往往也是絕佳進場點,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當影響已經發生,且終將步入尾聲,現在就來檢視危機背後的機會究竟在哪裡。

日期:2022-08-09

生活消費

30萬張農遊券來了!買這6項農產滿600元可抽200…怎麼抽、怎麼領一次看

農委會今(8/8)推出農遊券3.0,即日起至9月30日,在3000多家農漁會超市消費,單筆消費滿600(含)以上可抽200元農遊券,預計有30萬份,以行動支持國內農漁民。

日期:2022-08-08

國際總經

台海緊張衝擊經濟!科技業不會是最慘,美系外資:最大受害者恐是「它」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於上周訪台,讓中國與美國關係更加雪上加霜,也讓中國啟動農產品、天然砂等多項台灣產品禁令。許多人擔心若中國進一步擴大禁令範圍或力道,科技業可能首當其衝,然而美系外資分析,相較起科技業,物流與貨運業可能受更大衝擊。

日期: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