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昨(26)日國會大選的結果出爐,連任三屆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屬的基民黨,得票率以些微之差輸給政治立場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但雙方都沒有超過30%,意味下屆德國政府又將是個跨黨派聯合政府。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政策親中的基民黨下台,德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可能有不小變化,因為這次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綠黨,以及第四位的自由民主黨,對中國立場均偏強硬,且可能扮演關鍵小黨的角色,黨魁甚至可望在新政府出任外交部長。鑒於近年來德國國內對中國態度開始轉變,歐盟又在中國與立陶宛的外交爭端中支持立國,這都可能促使德國新政府對台灣政策更友善,惟德國政界人士提醒,「這會是持續漸進的改變」,而非一夜之間大變。
日期:2021-09-27
歐洲距離東亞「天高皇帝遠」,美國又長期是太平洋的海上霸權,因此不常見到歐洲軍艦在這個區域活動。但為何今年英國航空母艦高調東來、8月才穿過巴士海峽;法國軍艦及核子潛艇駛過南海;連德國也20年來首次派軍艦來亞洲?更令人側目的是,上週美國與英國高調宣布,將與澳洲共同組成「美英澳聯盟」(AUKUS),重點之一是要移轉給核子潛艇技術給澳洲,讓澳洲得以打造新一代的潛艇艦隊。原來,中國不斷擴張的軍事野心,特別是近年來持續將南海軍事化,在西方國家眼中已經破壞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因此希望結合更多民主國家的力量,藉由在西太平洋「秀肌肉」及進一步軍備合作,遏制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威脅。
日期:2021-09-23
公視討論度極高的歷史劇《斯卡羅》本周末將進入大結局,本劇近期討論焦點之一是,1867年6月美國派出海軍及陸戰隊登陸恆春,是首次對台灣出兵,為何才幾個小時就被排灣族擊退,最後鳴金收軍、「乖乖撤退」?無巧不巧,美國海軍職司史料保存及整理的單位「海軍歷史及遺產司令部」(NHHC),今年7月一篇文章就是介紹1867年的福爾摩沙遠征行動(Formosa Expedition)。該文明白提到,這場行動一開始規劃就有問題,「對於目標及地形都沒有掌握到情報,連達到目標的計畫都付之厥如,只說要『懲罰排灣族』」,最後難逃失敗命運。
日期:2021-09-16
向來最挺台灣鞏固國防的外國就是美國,在軍售之外也不時有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宣示自由航行權,並體現美國鼓吹的「自由而開放的印太地區」,國人對此或許不會太陌生。但從今年開始,美國以外的亞洲國家,甚至是歐洲大國,公開關切對台海局勢及穩定的案例愈來愈多,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例子就是日本防衛省(就是國防部)每年發表的防衛白皮書,今年第一次白紙黑字指出,台海安全對於日本的重要性。不僅如此,日本、越南、澳洲,甚至法國,在雙邊政府高層會談的會後聲明,幾乎都提到台海穩定的重要性。為何過去常被稱為「國際孤兒」的台灣,如今在國際社會獲得的關注愈來愈多?
日期:2021-09-13
公視歷史劇《斯卡羅》本月開播後收視率急速竄升,不僅人氣爆棚、討論度破表,也再度引發國人對近代台灣歷史的關注及興趣。改編自醫師陳耀昌小說《傀儡花》的《斯卡羅》,故事從1867年3月美國商船羅妹號(亦稱羅發號,Rover)在恆春半島觸礁,船上13人上岸求生、被當地原住民誤認為侵略者而殺害說起,引發美國該年6月派兵出征恆春,但遭原住民擊敗。這個故事讓不少觀眾意識到,美國軍隊與軍艦在1867年就來過台灣,但若打開當時的歷史記載,美國軍艦在發生羅妹號事件前13年,也就是1854年,已經來過基隆。不僅如此,當時美國在東亞的部分高層人士,從商人、外交官到海軍將領,都曾因貿易、海運或軍事考量,主張美國應該買下台灣,但後來都沒有被華府接受。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歷史轉個彎,台灣很可能已成為美國領土。
日期:2021-08-30
台灣面臨疫情衝擊,但好市多裡頭也有不少「免加熱熟食」可以讓民眾外帶回家享用,想知道大家都買什麼嗎?趕快跟著看下去~
日期:2021-07-0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世界華人周刊(微信ID:wcweekly)作者:周刊作者团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晨夕
日期:2021-06-07
當青春衝撞後的體驗變成經驗,夢想的熱情被規律給馴養磨平後,站在生命中途的你,如何重拾對生活的熱愛?有人說,是男人就該像是一瓶酒,又或者,姑且當生活是一場尋歡也罷,唯有經歷不同人生階段,將酸、甜、苦、辣一點一滴融入生命,方能釀出各自精采的滋味。年輕的活潑朝氣,熟齡的瀟灑韻味,在每個人生階段、每個不同場域,都該有一支屬於你的美酒。專為貴族運動而設計的皇家禮炮馬球系列,保留威士忌之王的不凡氣勢,以顏色為經,年份為緯,替十全男士打造獨有色彩,面對不同時刻場合,信手拈來甚麼都有、樣樣輕鬆,展現百變多面,讓苦悶日常也能活色生香。
日期:2021-05-28
殺到見骨的中澳貿易戰已經一年,結果澳洲紅酒迅速找到替代市場、煤炭與鐵砂各界爭搶,經濟復甦強勁的澳洲還表態,一旦中國武力攻台,將堅定履行對台灣的承諾。
日期:2021-05-12
被國際性的週刊稱為「地表最危險的地方」,身為台灣人,實在五味雜陳。可是,有幾點想法,很想對這家雜誌澄清:
日期:202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