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日前提出《反戰聲明》,以「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等4大訴求,主張台灣應該要和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目前共有37位學術界與藝文界人士連署,呼籲全世界的政府停止戰爭,引發各界關注與討論,有批評認為這些學者不是「反戰」,而是根本「站反」了。
日期:2023-03-25
隨著國際地緣政治情勢惡化,全球與台灣軍工產業成為資本市場熱門題材之一,藏在民間企業內的一個個「軍事重地」浮出水面,台灣軍工產業的實力與前景,究竟如何?
日期:2023-03-22
在228事件中帶領民軍對抗威權政府的二七部隊長、知名作家鍾逸人於周日(3/19)與世長辭,享嵩壽103歲,據了解,鍾逸人1月14日因肺積水住進醫院,加上心臟衰竭,住進中國附醫,很快惡化為急救,1月16日住進加護病房,周日晚間病逝,家人皆隨侍在側。
日期:2023-03-20
中國不斷增加對台軍事威脅,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大報告涉台部份中表態「絕不承諾放棄武力」,引起國際社會警戒。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與國會考慮明年秋天起派遣政府官員長駐台灣,包括在政府部門工作。針對中國加強對台施壓,拜登政府希望在安全保障與經濟政策等方面強化與台灣合作。
日期:2022-12-16
俄羅斯侵犯烏克蘭所引發的戰爭中驚傳首位台籍志願軍戰死,25歲台灣男子曾聖光加入烏克蘭志願軍,4日晚間傳出日前在烏東盧甘斯克州(Luhansk)與俄軍交戰時陣亡。曾聖光為花蓮吉安鄉人,家人4日晚間也收到國外的台灣傭兵團轉知的噩耗,母親傷心欲絕、不願相信,一直渴望是誤傳,也請外界不要打擾他們,親友也拜託外交部幫忙查證消息是否屬實。-------今周刊編按:外交部今(5)日表示對此高度重視、極為關心,已經在第一時間透過相關駐處及多方管道進行跨國查證,並與家屬取得聯繫,表達政府關心,如果有進一步的確認消息,外交部會立即對外說明。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對於我國人在烏克蘭盧甘斯克州激戰區可能遭遇危難,外交部將窮盡可能管道查証,並提供家屬一切必要協助。
日期:2022-11-05
過去30年來,中國崩潰論,乃至於中共專制政權垮台的議題,持續引發各方論戰。而世界是在演化的,昔日「南斯拉夫」解體後已成歷史用語,面臨內外交迫的中共極權還能走多久?面對這位亦敵亦友的強鄰,你究竟了解多少? 本書是一本設想中共集權財政解體後的「狀況分析報告」。先以可量化的財政標準,論斷中共統治框架已經鬆動;再分析國內外甚至跨區域、跨國家的因素對「後中共的中國」將產生何種動力或阻力;接著,針對中共於解體後所可能主動或被動採取的動作進行推演,以及這些動作會如何形塑「後中共的中國」樣貌;最後從台灣的國家利益角度,告訴台灣人在政治、民防、經濟和國際等領域中,可以做哪些超前部署的「預策」。
日期:2022-11-02
現代的關稅戰已經爆發,中俄試圖建立互補的工業與能源聯盟,要獨立於美國領導的西方經濟秩序之外。現在只能期盼俄在烏克蘭的軍事挫敗,能給俄中帶來反思的空間。
日期:2022-09-28
Politico報導,根據3名知情人士的說法,就在太平洋因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爆發危機之際,中國大陸軍方高層官員本周沒有回應美方對應人士的多次去電。
日期:2022-08-06
在中國軍事演習恫嚇下,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週五(8/5)宣布,將捐出30億元當台灣的國防基金。曹興誠認為,中共意圖破壞區域和平穩定,藉此打擊台灣民心士氣,動搖民主自由信心,針對中共的霸道行為,提出全民支持國防的具體做法,並呼籲國人認清中共邪惡本質,團結一心保衛美好家園,並豪捐30億元支助國防等,藉此拋磚引玉。對於中國以演習為名對台灣進行實質封鎖,他上午在記者會上重批:「中共以為台灣人貪財怕死,不把台灣人看在眼裡。」他認為,不用推測中國會不會動武,一定會,「他有把握的話早就打過來了,不能僥倖覺得他不打來,我們要準備好。」而曹興誠之前曾發文,期盼美國派兵協防台灣很丟臉,引來「兒子是美國籍」的質疑,曹興誠之前回應說,兩個兒子都是中華民國籍,「台灣有事,他們都會回來剿共」。今天在記者會上,他也被問及兩個兒子是否都回來了,曹興誠證實,目前兩個兒子都在台灣。(原文刊載於2022/3/21,更新時間為2022/8/5)
日期:2022-08-05
編按:中共解放軍8/4中午一連三天在台灣北部、南部及東部周邊軍演,對此,國防部今(8/5)日表示,截至上午11時,計有中共軍機、軍艦多批於台海周邊演習,並踰越海峽中線活動。國防部說明,國軍運用各種監偵機制,嚴密監控敵情狀況,除於第一時間廣播告警,並運用空中偵巡兵力、海軍艦艇,以及岸置飛彈系統適切應處,以「不升高衝突、不引發爭端」的態度,捍衛主權和國家安全。而日前離台的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東京的記者會上表示,美方不允許中國孤立台灣,她也強烈譴責中國在台灣周遭海域舉行軍演的行為。她同時強調,「中國不要拿她此次訪台當作藉口」。
日期: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