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身體機能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身體機能共有137項結果
健康

退休建築師崩潰「把病妻丟下14樓」!避免老老長照悲劇:這5種情況,就該考慮去住安養院

編按:新北市新莊12/9發生一起人倫悲劇。一名73歲退休建築師因長期照顧患有「水腦症」的68歲妻子,身心不堪負荷,一時衝動抱起妻子從住家14樓往下丟,妻子當場死亡。據了解,林姓夫妻結縭近40年,育有2子1女,子女皆已成年,家庭經濟狀況良好,但妻子於2年前罹患水腦症,生活無法自理,僅餘說話功能正常。丈夫一直親力親為照顧,然而年歲漸大、罹患三高,體力不支。今年8月,申請新北市府的長照服務,安排看護每日提供清潔、陪伴及盥洗等協助。然而,邱女堅持只要丈夫親自照顧,不願接受外人幫助,長期的壓力讓林男身心俱疲,最終釀成憾事。此事件凸顯長期照護者的沉重負擔,也再度引發社會對於長照服務與心理健康支持的重視。

日期:2024-12-10

政治社會

他山之石〉一起泡茶彈琴、開車兜風、夏日打西瓜 日本失智、照顧者共生奇蹟

(今周刊1453)位於日本千葉縣的「石井家」打破傳統照護模式,這裡沒有照顧與被照顧之分、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大家相互幫忙,根據自己的節奏,像家人一般生活。

日期:2024-10-23

退休

幸福熟齡論壇/做個「幸福的高齡」!日本熟齡權威和田秀樹:補足營養做想做的事、保持前額葉活絡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周刊舉辦2024年第八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精神科權威、暢銷書作家和田秀樹(Hideki Wada),分享「為自己打造隨心所欲的幸齡人生」。不同於大部分醫生叮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和田秀樹認為,補充足夠營養,做想做的事就可以了,「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才是長者最重要的心態!」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在致詞時表示,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會超過20%,政府、社會、企業到家庭準備了多少?梁永煌說,今周刊每年舉辦的活動中,這是最有急迫感的,論壇邀請日本老年醫學的權威、在此領域耕耘長達35年的和田秀樹專講,也邀請許多專家從各面向分享如何面對老化。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致詞時指出,總統賴清德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重視長者在各面向的生活,台灣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是挑戰也是機會。他說,政府長照3.0預算從824億再擴大到926億,關懷據點破1萬5千個,未來結合長照輔具和AI技術、「大家醫計畫」等,加強推動長者照顧,迎接超高齡社會,同時創造更多價值。

日期:2024-09-27

健康

改善高齡者健康 並提升生活品質 預防到治療 中醫讓長照服務更臻完善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許多老人希望「在地老化」,居家照護因此成為課題。一般民眾較熟悉求助西醫,其實,中醫也能提供適當協助,讓長者健康安老。

日期:2024-09-04

健康

美醜決定壽命?研究:「低顏值」恐較短命、男女也有差異...死亡風險增16.8%,有6條件魅力值更高

一項發表於《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外貌吸引力較低的人,其預期壽命可能比一般人少1-2年,死亡風險增加約16.8%。研究指出,顏值較低者可能在就業、教育和人際關係中面臨更多挑戰;不過,研究也強調這種關聯性尚需進一步驗證,且顏值並非唯一影響壽命的因素,個人性格和生活習慣等內在特質同樣重要。

日期:2024-08-16

政治社會

高齡肇事比例年年增加!強制換照未溯及既往、75歲才列管…台灣高齡駕照管理問題出在哪?

社會逐漸高齡化,交通部7年前開始落實高齡駕照管理制度,要求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定期換照。然而,新制未溯及既往,數十萬長者被遺漏,加上換照門檻太寬鬆,使得高齡肇事占比不降反升。

日期:2024-08-07

健康

嚴重時每十年掉八% 肌少症升高骨折風險 肌肉流失易失能 補救要靠阻力運動

二○二五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肌肉流失」是普遍需認識的議題。若要趁年輕「存肌肉本」、中年「維持肌肉量」、老年「減少肌肉流失」,該怎麼做?

日期:2024-07-03

政治社會

爆醫病衝突、三黨總統候選人曾提放寬⋯ 八旬長者免評巴氏量表?兩大隱憂恐反噬

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廢巴氏量表呼聲不斷,近期更有立委提案,讓八十歲以上長者直接申請看護移工。然而專家指出,貿然放寬移工申請門檻,恐沒有機制去防堵民眾濫聘移工,帶來兩大隱憂。

日期:2024-06-05

勞保勞退

為了領勞保月退,拼命工作到65歲值得嗎?爸爸69歲就過世、只領8年退休金給我的人生啟示

在辦理父親後事的過程中,恰好得知有50初歲的同事表示工作年資可以領一次退休金了,於是她決定退休。當然,也有別的同事堅持要65歲才屆齡退休。

日期:2024-05-16

退休

別等身體不堪負荷才被迫提早退休!4面向評估理想退休年齡:晚年想過得好,重點不在退休金有多少

在人生理財曲線中,常常聽到有人對於自己的「退休年齡」無所規劃,所謂退休年齡是泛指身體狀況已經無法自行活動才退下來不工作嗎?我們要怎麼定義?是以「身體機能」定義?「心理狀態」定義?還是「社會狀態」做定義呢?或是「工作型態」?

日期: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