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身為女性而被質疑不懂酒,三年多前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但曾雅慧克服性別刻板印象,奪下米其林大獎。就像是不被看好的年分,依舊能產出絕美佳釀。
日期:2024-09-04
編按:前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鄭秋豫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 丈夫趙伏波教授曾任教務長、院長,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連要讓先生去洗個澡,都是一件超級艱難的事。有一回,丈夫四五天沒洗澡了,鄭教授靈機一動,就騙說自己手扭到了,撒嬌要先生幫自己洗澡,夫妻兩人感情很好,先生立刻就答應了,進到浴室裡,先生幫老師洗,鄭教授再順勢把水龍頭往先生身上沖洗。進去浴室之前,為免萬一,鄭教授請幫傭就在浴室門口等候,萬分抱歉地說:「一會若浴室裡有甚麼狀況,你進來可能會看到兩個沒穿衣服裸體的老人,我對你感到很抱歉,請你不要介意啊......」 3年暴瘦10公斤、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日期:2024-05-14
即將歡度母親節,對辛苦的職場媽媽來說,卻是「蠟燭多頭燒」!生活除了面對通膨壓力、物價吃掉薪水,還要擔心就業環境不友善,想追求工作表現,反而衝擊到親子、夫妻關係。yes123求職網進行「職場媽媽焦慮疲勞與母親節願望調查」,高達9成4的職場媽媽,覺得不能兼顧家庭與事業,渴望離家喘息至少9.5天;還有7成認為職場不友善。甚至若能選擇重來,近4成可能選擇不生小孩。
日期:2024-05-07
在後疫情時代,通訊心理諮商需求浮現,衛福部卻明令未成年及精神官能症患者禁用。這項限制為何會被專家學者視為干預專業,與實務需求反其道而行?法規又有哪些疑義?
日期:2024-04-02
「虐童案」震驚各界,事件壓了3個月曝光,終究難以平息眾怒。但當社工被獵巫獻祭後,眾人是否真正看到背後的安全網破洞?
日期:2024-03-20
編按:長谷川和夫醫師,相當於是失智症界的長嶋茂雄(日本棒球界傳奇人物),是日本失智症醫療界的巨人。他自40歲專研失智症,醫療臨床工作近半世紀之久,更是廣泛用於失智症檢測的「長谷川式失智症量表」的創始人。這位治療過上百、上千名患者的專科醫師,在2017年的一場講座中,公開自己也罹患了失智症(嗜銀顆粒性失智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的報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預估在2050年,將會有1.39億人失智,罹患失智症的人越來越多。而正如長谷川醫師所說「年齡是罹患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隨著人類平均壽命逐年提高,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增,這不僅僅是年長者的切身問題,同樣也是其家人們要面臨的課題,所以可以說,失智症幾乎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長年在第一線與失智症奮戰的長谷川醫師罹病後,從「專科醫師特有的角度」告訴大家,實際罹患失智症後內心所思、所感,以及身為患者「當事人」,由疾病中得到的領悟、想法。他誠摯地分享自己大半人生,不管是失智症診療、「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或者罹病後的生活改變、經驗、家人態度等,希望協助病友和其家屬,能更自在地面對失智症。
日期:2024-03-18
北市一名1歲多的男童,去年9月經新北社會局以及兒福聯盟轉介劉姓保母姊妹照顧,卻遭非人虐待、短短3個月不到,12月男童驟逝,目前全案交台北地檢署持續偵辦中。兒福聯盟靠著高知名度、社會信任度,民眾捐款狀況穩定,從公開資訊顯示,截至111年兒福聯盟總資產高達45.9億之多,不少人質疑,兒福聯盟是全國最大兒童福利機構,真的沒辦法接受可能因為社工訪視流程上的瑕疵或輕忽,造成的重大悲劇。如何補這塊破網?現行規定針對第1次送到該保母處的孩子,地方政府須在30天內完成訪視,保母不得拒絕,否則將依兒少權法逕行開罰。除此之外,1年會進行至少4次訪視,收托1年以上,每年訪視2次,但提供全日、夜間托育服務等特定條件,每年訪視4次。此外得視托育人員收托情形,增加訪視次數。衛福部表示,除將要求事發地社會局落實視訪規定外,未來將從強化保母管理作法下手,初步評估對於2歲以下、還不會表達的送托孩子,增加訪視密度。
日期:2024-03-12
「別哭了,下一個會更好!」、「你被開除了,但至少還有健康!」、「別難過,比起別人你已經很幸福了!」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安慰」經常可聽見,但往往聽的人未必能因此停止悲傷,甚至還可能覺得不被理解。究竟我們該如何更好的陪伴他人?
日期:2024-02-23
「眼前像有道始終走不出去的迷宮」「胸口像情緒巨石壓住,連一絲喘息空間都沒有」「身心靈都被困在漆黑中,無法動彈」憂鬱症患者口中的形容詞彙,讓外界一窺疾病對病友所造成的巨大衝擊,或許是因害怕旁人的異樣眼光會造成二次傷害,或被貼上撕不去的標籤,僅有不到2成患者願意公開談論。肯愛社會服務協會(後簡稱肯愛協會)是國內第一個由憂鬱症病友所組成的非營利團體,20年來從搶救憂鬱症到精神疾病關懷幫助,透過希望與力量,陪伴每一位病友與家庭穿越創傷與憂鬱,讓愛成為最有效的療「鬱」力。
日期:2024-01-25
幾位同輩友人,近年生活出現了類似的變化,例如:行程表不約而同多了個固定造訪的場所-安養中心。
日期: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