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太慢、開車太快,靠雙腳踩踏單車前行,是探索世界最適合的頻率。騎乘單車,輕輕地穿過異鄉城市、田野和山林河海,迎面而來的風將所有感官知覺放大,熟悉的日本、韓國和歐洲因此呈現不一樣的風景,得以體驗一場與眾不同的兩輪旅行。
日期:2024-11-20
強颱康芮來襲,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週五(11/1)上午8點,共2死515傷。而台北平地陣風已經達到10級,包括台北市民生社區一帶,強風豪雨導致商家招牌傾倒或鐵皮屋頂掉落,大安森林公園內樹林倒成一片。週五正常上班上課,一早隨處可見招牌被吹落、路樹傾倒等情況。北市工務局表示,凌晨已展開聯合救災行動,環保局也協助街道清理,初估逾2000株樹木倒塌。氣象粉專指出,昨晚無疑是「7年來,大台北最猛颱風夜」,並指這都是地形加持的原因,在學術上稱做「角隅流」。
日期:2024-11-01
出門不必靠朋友,現在還有「臺中交通網APP」當你的外出神隊友!市府執行智慧停車計畫,並串聯APP整合多種交通資訊,包含公車動態、計程車叫車服務、停車位查詢、即時路況及停車費線上查繳服務,方便民眾靈活規劃外出動線,在台中享受智慧交通所帶來的便利性。
日期:2024-10-07
上班族通勤注意!新北市三重區台1線中山高架道路(忠孝橋),今(20)日一輛拖板車疑因鋼樑未綁緊,翻落撞護欄掉入橋下,不僅護欄嚴重毀損,現場一片凌亂,更造成三重往台北方向全面封閉回堵,提醒用路人提早改道。目前吊車已進場作業,協助將事故排除。新北市府表示,經初步檢測,橋梁主結構沒有受損,護欄等有損傷,11時開放內線通行,完全恢復通車預估還要1個多月時間。
日期:2024-08-20
經歷兩天地震驚魂後,馬上就要迎來周休二日了,由於台灣陷入大低壓帶已經超過7天了,未來1周天氣如何呢?根據氣象署表示,預估下週二(8/20)之前水氣偏多,而北部、東半部雲量增多,降雨機率亦增加,午後對流發展旺盛,要注意短延時強降雨。至於中度颱風「安比」的動向為何?氣象專家吳德榮提醒,「安比」中心8/16晚間掠過本州東南側近海,暴風邊緣至周六(8/17)晨、侵襲本州東南部,再向東北東大迴轉、加速遠離,「有日本行程應注意」。
日期:2024-08-16
社會逐漸高齡化,交通部7年前開始落實高齡駕照管理制度,要求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定期換照。然而,新制未溯及既往,數十萬長者被遺漏,加上換照門檻太寬鬆,使得高齡肇事占比不降反升。
日期:2024-08-07
編按:凱米颱風從強颱轉弱為中颱,週四(7/25)暴風圈正在遠離台灣,已帶來超強陣風以及致災性雨量,截至7/24晚間8時釀2死201傷,尤其中南部目前仍還在強風暴雨,惟北部風雨似乎未如預期大。有讀者H先生向今周刊投訴,雙北這兩天風雨不算大,卻連2天放颱風假,許多為生計打拼的「賺吃人」得照常開店,但坐辦公室的卻都放假,不少決策者、媒體也跟著附和。他看到許多人這兩天照樣去KTV、電影院跟逛大賣場,這卻不能上班,實在是「國際笑話」,他認為應該視狀況,將颱風假改為居家上班。而這兩天美股震盪、日股翻黑連5跌,也有讀者認為,台股卻因颱風假連續休市兩天,與國際金融市場脫軌,實在很奇特。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颱風假適用範圍原本只包括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學校,多數企業在「員工風險」考量下,也會跟著規定走。根據氣象預報,若達下列標準其中之一,就可發布停止上班上課,包括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時。降雨量達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風力或降雨量未達前2款停止上班及上課基準之地區,因受地形、雨量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現任環境部長彭啓明曾在2019年針對颱風假提出看法,他說,放一天颱風假,讓台灣整體經濟瞬間蒸發200億元,百貨公司、KTV等特定產業生意會變好,但受惠產業多出來的業績,絕不可能平衡掉整體產業所付出的高額損失。但對台灣民眾來說,颱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放假?「我更希望民眾能更理性地去了解放颱風假的理由。颱風假不應該是一個福利,而是合理的考量」。(原文刊載於2019/9/30,更新時間為2024/7/25)
日期:2024-07-25
在我們要開始討論怎樣的大腦最適合從事投資時,我希望各位也能運用這種記憶法來記住關於大腦的三個重要事實。各位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下午四點鐘在自助餐館排隊領餐的七十幾歲老人:又老、又餓、又不耐煩。
日期:2024-07-22
電商物流從倉庫到消費者家中的「最後一哩配送」,占總運輸成本約五三%,這條至關重要的路,吸引各界業者陸續加入,他們如何用新服務,打造更好的配送體驗?
日期:2024-06-05
許多人選擇定居的城市,未必是出生的地方,他們為了婚姻、求學或工作所需而遷移。這些自四面八方匯聚台中的移居者,因為喜歡上這塊土地,從此他鄉成為故鄉。本期透過他們的故事,看見台中多元樣貌。
日期: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