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賴清德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賴清德共有1259項結果
政治社會

2024指標:台灣全國政治人物滿意度調查

台灣將在今年十一月下旬舉辦九合一地方選舉,今年選舉將會是 2024總統大選的指標,也將奠定各政黨可能的總統候選人。偏藍的TVBS民調顯示,全國主要政治人物滿意度最高的為新北市長侯友宜(70%),第2為衛福部長陳時中(57%),第3為台北市長柯文哲(48%),第4由高雄市長陳其邁、桃園市長鄭文燦並列(46%)

日期:2022-02-22

焦點新聞

侯友宜、盧秀燕拒絕「球員兼裁判」背後各有盤算…一記重拳打在弱勢黨主席身上,朱立倫委屈嗎?

今年1月9日台中第二選區補選失利,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僅神隱,文傳會主委竟說 ,朱立倫上任黨主席3個月又4天,承擔也承接了罷免案、公投案、補選案 ,這些過去的政治框架和任務,但這些任務到此為止 ,接下來全黨一致努力2022選舉。這話擺明了要切割過去黨主席江啟臣失敗的公投案 ,但朱立倫想全力以赴的2022九合一選舉,卻也出師未捷,因為由他擔任召集人的中央提名審核委員會,其中三名成員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嘉義市長黃敏惠 ,都以「不宜球員兼裁判」為由 ,表明不參與提名委員會運作 ,讓朱立倫灰頭土臉 ,黨主席威望更是盡失 。

日期:2022-02-22

焦點新聞

29713公里旅程的感言 賴清德:在世界友人眼中,台灣是一體的、無分藍綠

以總統特使身分,出訪宏都拉斯的副總統賴清德,已圓滿完成本次行程,並於30日晚間搭乘專機抵台。稍早,賴清德於臉書發文表示,在為期6天、29713公里的行程中,「從世界友人的眼中所看見、認識的台灣,其實是一體的台灣,無分藍綠,讓我感觸特別深刻。」

日期:2022-01-30

政治社會

在地議員、國民黨里長都相挺!籲投不同意票終結惡質罷免文化 賴清德:罷昶案簡直「莫名其妙」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罷免案投票明(9)日登場,選前最後一夜,林昶佐在北市舉辦「終結惡戰,團結之夜」晚會,副總統賴清德打頭陣為林站台。賴說,自己到現在都搞不清楚林為何會被提罷免,「這個罷免案可以說是莫名其妙」,呼籲選民明天一定要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票,終結惡質的罷免文化,讓大家好好過年、好好防疫。

日期:2022-01-08

公投專區

4大公投案「不同意票」多過「同意票」傳達出4訊息!蔡英文: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

今(18)日登場的4大公投案,開票作業已接近尾聲,截至目前為止,包括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以及重啟核四等4案,都是「不同意票」高過「同意票」,且「不同意票」的數量,皆已突破400萬票。

日期:2021-12-18

公投專區

侯友宜千字文談公投「要大家做自己」,背後含深意?政壇大咖們這樣看

新北市長侯友宜13日晚間在臉書發表千字文《我對公投的看法》,表明公投是人民自主意志的展現,他感嘆寫下,尊重多數民意選擇的公投,曾幾何時變成了填鴨式圈叉題,本該是一個一個議題就事論事,演變成對人不對事,非友即敵的搞得像選舉一樣,相信人民都厭煩了,都累了。

日期:2021-12-15

政治社會

讓人回來,讓地方經濟再度活絡,創生生態系要讓台灣沒有偏鄉

「有了與在地緊密連結的產業發展,才能留住人才、持續創新,讓地方真正的生生不息。」為解決台灣人口減少且過度集中在都市,造成城鄉發展失衡,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將2019年定位為地方創生元年;與此同時,民間的腳步也不停歇,今年「遠見高峰會」其中一場專題論壇,特別安排第一線推動地方創生者,包括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馬祖小柒咖啡創辦人邱思奇,暢談地方創生之路的心得,並提出面對疫後局勢的建議。

日期:2021-12-09

政治社會

咆哮片曝光》稱高嘉瑜收400萬、勞力士被加告誹謗 林秉樞自稱「廢人」:我配不上她

據報導,林秉樞在台北看守所羈押時,正巧聽到旁人議論他虐打高嘉瑜的事,激動的大吼並稱高有收他的好處;對此,高嘉瑜委任律師表示絕非事實,將再告誹謗罪。林秉樞今(9)日首次透過律師發表道歉聲明,自稱「廢人」表示配不上高委員,「她跟我在一起是這輩子最大的錯誤。」

日期:2021-12-09

政治社會

「從小就被收養,仍深信是神的恩賜」 蕭美琴憶父親蕭清芬的一生:守護台灣本土意識的國際化牧師

「父親蕭清芬牧師於11月26日於美國紐澤西州安詳辭世回到天國;而上帝的安排也讓離家20多年從政的我,作為長女能在身邊陪伴他的最後一刻。」駐美代表蕭美琴以近千字的長文追憶牧師父親的一生。

日期:2021-12-08

政治社會

這是科學問題 也是價值問題 要供電、要減碳、要生態 三接這一題 不會有滿分答案

公投在即,是否要在大潭蓋三接?藍綠政客紛紛加入戰場。這其實是科學問題,學者立場各異;公共討論如火如荼,三接箭在弦上,台灣是否已錯過生態、能源兩全的關鍵時刻?

日期: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