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大廠群創(3481)周二(7/30)公布第2季財報,合併營收為568.6億元,營業淨利4億元,稅後淨利為12億元,EPS為0.12元,為自2022年第一季以來,連續8季虧損後,終於轉虧為盈。在台股跳空下跌,終場在權值股台積電(2330)跌勢收斂,鴻海(2317)、聯發科(2454)等助攻下由黑翻紅,群創也收漲3.27%,來到15.8元。
日期:2024-07-30
今周刊編按:台股受到美股連續兩天大跌拖累,加上國內連續兩天颱風假休市,外資無處宣洩賣壓,使加權指數周五(26日)盤中一度重挫972.23點,一度跌破22000點關卡,季線22139點也同告失守。終場台股指數仍大跌752.63點,跌幅逾3%,創下台股史上第三大單日跌點,收在22119.21點。權值股台積電(2330)盤中最低大跌6.5%至915元,直逼季線910元,顯見科技股的賣壓沉重。從籌碼面來看,外資法人26日是賣超846.46億元,高居台股史上第三大外資單日賣超紀錄。
日期:2024-07-26
美國擁有經濟、強大的科技基礎人才優勢,加上美元霸權難撼動;如今AI當道,下一個十年的生產力循環成長趨勢,仍將以美國為首。
日期:2024-07-24
為了抑制房市過熱,中央銀行六月時祭出第六波信用管制措施,央行週二(7/23)公布6月份五大銀行新承作房貸金額,較5月減少約150億元。被問到是否代表房市有降溫?央行經研處副處長曹體仁表示,推估應為6月工作天數比5月少,以至於買賣移轉棟數、新青安以及軍公教貸款金額減少,且相關銀行都有在做新青安貸款的審查,需要更多數據來佐證。至於後續有哪些觀察點,曹體仁分析,房市相對熱絡因素,不單純只因為新青安貸款政策,例如從供給面來說,土地有稀有性,加上這段時間營造成本如工資、材料費用提高。在需求面上,台商回流、景氣回流,以及台股創造的財富效果,這些都對房市熱度有推升。新青安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目前政府有相關措施,包括7月要推囤房稅2.0、針對新青安也有相關查核,是否有人頭戶違規等等,都會讓新青安導向正常化,希望能真正幫助年輕人購屋。
日期:2024-07-23
台積電第2季獲利數字與第3季展望均高於預期,今日股價重挫以對。這一次不只是「利多出盡」的技術性問題,更可能是科技大手股估值過高,開始擠泡沫的問題。存股族的我們不可等閒視之!
日期:2024-07-19
儘管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在週四(7/18)法說會上繳出優於市場預期的營收、毛利率,且同步上修財測預估,但週五(7/19)市場並不埋單,台積電股價再次跌落千元關卡、終場收在最低970元,下跌35元或3.48%。而在電金雙族群皆拉回的情況下,台股指數陷入2萬3千點保衛戰,最低來到22865.84點、跌532點,多空勢力在23000點附近角力,終場收在22869.26點,下跌529.21點或2.26%,周K線在連2紅之後,拉出1根長黑棒。三大法人合計賣超742.36億元,其中外資賣超644.46億元,投信買超61.6億元,自營商賣超159.5億元。外資繼昨日賣超532.87億創史上第9大後,今天賣超手筆更大、金額為史上第5大,少見連2天賣超手筆都擠入史上前10大,且外資本周連5天賣超,累計金額已高達1666億元。而外資在法說會後大喊買進台積電,今天卻是大賣3.8萬張,已經是連3天提款,合計賣超高達9.3萬張。
日期:2024-07-19
許多投資朋友對我買台積電一事感到驚訝,好奇我為何在台股出現長黑K時進場?簡單來說,我不是神仙,不可能每次都精準的抓到高賣低買的時機,能做到這種事的只有天選之人、P圖的人,或是嘴硬不認輸的人。
日期:2024-07-19
台積電(2330)在週四(7/18)舉行法說會,公布2024年第二季營收208億美元,以美元計算高於原預期,對第3季的營運展望,預期在智慧型手機與AI相關商機挹注下,表現也將優於預期。展望2024年全年,台積電預期全球半導體(不含記憶體)市場將成長約10%,台積2024年營收成長將略超過中段20位數(mid-twenties)百分比。當法人問到地緣政治對台積電造成哪些影響,是否會讓台積電考慮擴大在美國的設廠計畫,或甚至是考慮複製在日本的經驗,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回應,目前策略上並沒有任何改變,一切按照計劃進行中,不會考慮在美國用合資公司的方式成立公司。言下之意,目前川普提出的說法,似乎只是唇槍舌戰,並未對台積電或台積電客戶的營運造成任何影響。
日期:2024-07-18
川普交易的盲點今天川普接受彭博商業周刊90分鐘的專訪,這回觸及台灣,他強調台灣奪走美國晶片事業,賺那麼多錢,要美國保護需要付錢!其實這是川普一貫的立場。就像他對於拜登支助烏克蘭,他也很不以為然。川普習慣用「Trade」交易來叫板,不過未來若登大位,恐怕不能那麼任性!
日期:2024-07-18
上半年的AI熱已如實反映在相關產業營收,但也因為AI一枝獨秀 ,其他產業大都沒有表現。《今周刊》從營收成長角度出發,尋找下半年仍具潛力的好公司。
日期: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