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否認照顧病中母親的辛勞,但時時活在警醒中的感受,也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悟。記得有一天晚上,母親因為便祕,多吃了兩粒軟便藥,半夜陸續排了3次便,我用熱毛巾幫她處理乾淨,才剛包上新的紙尿褲,她忍不住又拉稀了。雖然母親言語有困難,但她用表情、手勢充分表達了心中的無奈,以及對我的抱歉。
日期:2023-08-10
《美力台灣》導演曲全立被媒體稱為「3D狂人」,曾以《3D台灣》榮獲好萊塢國際3D大獎;35歲時罹患腦瘤,經過開刀將命救回來,卻左側視力、聽力、面部神經等皆受到影響。走過一段艱辛,他開始用鏡頭記錄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美與善,鉅資打造3D行動電影車,只為了能巡迴各偏鄉小學激勵無數學童。2020年起,他開啟拍攝「台灣超人」計畫, 2023年將之轉化為《台灣超人AR數位親子繪本》,希望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日期:2023-07-21
新北幼兒園餵藥案延燒近2個月,儘管風波看似已過,卻未能弭平家長心中的疑慮,以及外界對幼兒園教師的有色眼光,造成老師和家長間的對立,社會也瀰漫一股二元化的氛圍。台北市一名園長坦言,自從餵藥事件爆發後,曾有家長在孩子身上的胸針偷裝上密錄器,「天天錄音長達一周」,這股不信任感成為壓垮老師的最後一根稻草,2名幼兒園老師在得知真相後心碎離職。身為幼教專家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教授楊金寶坦言,餵藥風波造成社會撕裂,親師對立,影響最大的是無辜的孩子,她直言,「孩子的右手是爸媽,左手是幼托老師,惟有兩隻手攜心合作,才能讓孩子走得平穩又快活。」
日期:2023-07-10
寫這本書是我步入60歲之前,回顧前半生時出現的一個構想。我想知道接下來的餘生,我計畫要做什麼。在我年輕時,認為活到60歲就已足夠了,因為當時的平均壽命不是很長,能活到60歲已經算很不錯了。但時至今日,情況早就不同了,比起60歲,多活20~40年已經很常見。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化仍然被過去這種活到60~65歲就夠了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導致超過這個年齡層的許多人都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活著,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與熱情。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維持健康和活力,從而剝奪了他們積極生活的能力。現在我們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如何在晚年活得更好。所過得有意義。這種心靈目標可以讓我們在每個當下都活得鮮活有意思。缺乏靈性的生活,即使活到80歲也會感到無聊和毫無意義。寫這本書時,我主要想的是那些超過40歲的讀者,他們正開始思考如何規畫後半生的生活。但是,這本書也可以幫助到任何人,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是想擁有一個有意義的充實生活,都可以從這本書獲益。畢竟有一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們不幸早逝,否則總有一天會步入老年期。規畫美好的老年生活,應該像規畫職涯或繳納退休金一樣正常。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老之將至」這個事實,而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將對你今後的幾十年生命產生巨大的影響。
日期:2023-06-27
AI(人工智慧)全球討論度爆表,帶動晶片大廠輝達( NVIDIA) 5月30日市值一度衝破1兆美元(約新台幣30.54兆),為首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晶片大廠。而台積電(2330)市值為5350億美元,在全球晶片廠中排名第2,僅次輝達。自從輝達公布的財報超出分析師預期後,瞬間在AI界成為焦點,輝達股價開盤就漲4%,持續走強,每股報413.92美元,漲幅達6.2%,市值也突破1.03兆美元。不過,由於美股紀錄多以收盤為準,輝達想成為「兆元俱樂部」成員,股價須收在404.86美元以上,隨後漲幅收斂,終場收在歷史新高401.11美元。至於其他「兆元俱樂部」成員包括蘋果、Google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臉書母公司Meta曾達到市值1兆美元里程碑,隨著股價回檔已「退出」。而輝達創辦人黃仁勳身家也跟著水漲船高,持有輝達3.5%股權的他,身家再增676億台幣,持股總值來到超過1.1兆台幣。在5月27日台灣大學畢業典禮,黃仁勳的致詞也引發轟動。日前來台第1站,竟是到饒河夜市,手裡還拿著一袋麻花捲,「野生老黃」被路人捕捉到、在網路上引發話題。(原文刊載於2023/5/26,更新時間為2023/5/31)
日期:2023-05-31
一七八九年五月十二日,英國議員威伯福斯在議會為黑奴發聲。歷經相關提案屢遭否決,被輿論攻擊、毆打恐嚇,他不改其志,因為他決心實踐上帝賦予的使命。
日期:2023-05-24
親友的死亡都會對留下來的人造成一定衝擊。第一次面對死亡,不知如何面對悲痛、逃避與罪惡感,導致無法從哀傷中脫離,也影響了自己的人生。但一段好好送你離開的哀悼練習才能讓一直逃避的哀悼開始,重新找回邁出步伐的勇氣。以下獻給「被留下來的人」──第1次聚會──別急著找原因,先從「說出口」開始當親愛的人離開,我們被悲痛與罪惡感籠罩,只想躲進情緒的黑洞。這時,請試著開口訴說自己的故事,重新看見離去的他,踏出哀悼的第一步。第2次聚會──「我的哀悼」和「你的哀悼」不同每個人哀悼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人號啕大哭,有人默默吞忍,並非和自己的方式不同就是不傷心、不痛苦。給予彼此空間,才能找到自己的哀悼方式。第3次聚會──試著輕鬆地說出那個人的名字「要是整理遺物,就好像承認他真的走了。」整理遺物不是將他抹去,而是整頓自己,並且從中喚醒美好的回憶,不再害怕觸碰過去第4次聚會──擺脫「一定要為他做些什麼」的罪惡感無需背負「一定要做些什麼」的罪惡感,反而該找回「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的餘裕,才有機會讓脆弱受傷的心獲得釋放。第5次聚會──無論好壞,完整的記憶才有完整的懷念哀悼是為了「好好記住逝者」,但若一味把他記憶成毫無缺點的好人,哀悼就很難有進展。不用將逝者「神聖化」,誠實面對一切回憶,更能完整的懷念他。第6次聚會──將自己的未來與逝者連結,找回人生動力寫信給他,並回一封想像對方寫給你的信,與他進行想像對話時,也能看見自己是如何從無處宣洩的情感中掙扎前行,進而將悲傷昇華。
日期:2023-05-24
原著者史蒂芬.羅德斯給本書的定位很清楚,就是為他的學生(社會科學院學生和公共政策從事者)寫的經濟學教材。他的初心很簡單:經濟學原理對他們很重要,但他們讀不下枯燥無趣的教科書。那些教科書都是知名經濟學家所寫,但他在教學中發現:過多的數學和圖表並不是他的學生需要的。他們需要能用經濟概念清楚又可以徹底解釋個案的範例,但教科書只提供簡略的解說。於是,他自告奮勇(卻也自信滿滿地)著手書寫。
日期: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