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這家公司(台積電)是因為媒體形象(好),但現在我覺得,這家公司距離『全球化企業』(global company)還很遠,還需要花時間。」自稱是在台積電亞利桑納州鳳凰城任職一年多的前製程工程師,6月底在美國知名就業資訊網站Glassdoor發表了「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為題的長文指出,若同業希望自己履歷表更好看,去台積電上班是不錯的選擇。但若以職涯為重、重視個人或專業發展的半導體業人士,「我覺得台積電不是最佳選擇」,並指出軍事化管理、八卦文化盛行及生涯發展受限,是美國員工覺得台積電在美國擴廠的三大不OK狀況。這是時隔七個月後,又有美籍員工在Glassdoor撰文,指陳台積電企業文化與美國社會不合之處。台積電預計本周四(14日)舉行第二季法說會,預期美國建廠進度仍將是法人關注焦點。
日期:2022-07-12
編按:許多人將考上好大學、好高中視為順遂人生的踏板,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在建中任教近40年,也教了好幾屆數理資優班的孩子。記憶深刻的是30年前,數理資優班尚未成立之前,學校特設了一個「菁英班」,做為數理資優班的「暖身」;就是在高一升高二時,將高一各班的前一、二名集中到這個班。(原文刊載於2021/9/1,更新時間為2022/7/10)
日期:2022-07-10
編按:歌手李玟晚間驚傳過世,享年48歲。她的親姐在臉書發文證實,李玟數年前罹患抑鬱症,長時間和病魔抗爭,近日病情卻急轉直下,7月2日在家中輕生,送院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經醫院團隊努力搶救及治療3天,仍然今(7/5)與世長辭。今周刊於1350期即以憂鬱症為封面故事,完整報導這個疾病。(原文刊載於2022/11/2,更新時間為2023/7/5)
日期:2022-07-05
20220629編按:女歌手蔡健雅Tanya今年以《DEPART》風光入圍第33屆金曲獎8項大獎,包含年度歌曲、年度專輯、最佳華語專輯、最佳作曲人、最佳作詞人、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華語女歌手、最佳演唱錄音專輯,更創下10度入圍女歌手的紀錄。一口氣入圍8個獎項,成為本屆提名大贏家,蔡健雅受訪時透露:「做音樂做了25年,常常會想有一天我一定會被淘汰,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入圍對我來說,證明只要對音樂有熱情、有想法,就可以被聽到,我還是覺得很感動。」被問及最想拿哪一個獎項?蔡健雅想了一下,笑著說「實話說…都想吧!」出道25年,蔡健雅2006年首度以「雙棲動物」摘下她的第一座金曲歌后,之後2008年以Goodbye & Hello、2012年「說到愛」再封后,與張惠妹同登金曲歌后最多紀錄保持人。
日期:2022-06-29
新竹市正義輪胎行二兒子陳彥翔15日涉嫌惡意縱火,造成8名家庭成員葬身火窟,陳家今天上午舉辦告別式,盼不幸罹難的家人們能無牽無掛、安心離去。家屬頻頻拭淚,難忍悲痛,哭喊「希望壞人(陳彥翔)可以得到懲罰,家人也不再痛苦」,現場氣氛哀戚。
日期:2022-06-26
如果你要我說當初為什麼去死,我實在無法回答你;我只是好奇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人到底為什麼要活著?
日期:2022-06-23
編按:有一種痛,我們難以述說──羞辱創傷。而隱藏在「為你好」下的羞辱創傷,更難以辨識。羞辱創傷,是我們教養文化裡,最沉痛巨大的傷害。 在童年,也曾經歷羞辱創傷的慕姿心理師,她知曉當年老師是為她好,但卻是這份為學生好的心意,讓羞辱創傷更被隱身,也更不易被覺察。 將當時的情景說出來或寫下來,是慕姿心理師認為療癒羞辱創傷的第一步;接著,自我接納與哀悼、與唱衰魔人對話等六階段,讓我們緩緩撕下那些過往貼在身上的內在負面標籤。那些「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夠好的、都是我的錯……」的禁錮與牢籠,慕姿心理師陪你一起走出來。
日期:2022-06-22
編按:2021年7月,向來以陽光形象示人、廣受歡迎的知識型YouTuber阿滴(都省瑞),發布了一支名為〈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的影片,自曝罹患憂鬱症,震驚各界,這支影片也創下150多萬次的高點閱數。除了媒體的高度關注,阿滴的頻道也湧入大量網友留言,感謝阿滴勇敢為憂鬱症發聲、更讓擁有同樣處境的鬱友們獲得康復的希望。這段經歷讓阿滴更加了解自己,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希望他所走過的人生篇章能夠成為別人的力量,鼓勵鬱友勇於面對心理狀況,並喚起各界對身心健康的重視。於是決定透過文字將罹患憂鬱症的完整歷程記錄下來,集結成《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一書。
日期:2022-06-15
你知道勞退跟勞保不一樣嗎?你知道勞退專戶不會倒嗎?你知道勞工自提退休金不但有最低收益保證,還有稅負遞延優惠嗎?上述問題你若都只是一知半解也不需要太難過,因為根據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發表的最新「勞工退休金改革調查」,多數勞工都沒弄懂這些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議題。
日期:2022-06-10
新冠肺炎康復後,短期內雖不會有再次染疫風險,卻聽說會殘留疲倦、頭痛、腦霧後遺症,這些不適症狀是否真如傳說中嚴重,甚至揮之不去?
日期: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