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設備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設備共有9267項結果
科技

「大家都在搶半導體材料廠!」 力積電總座:客戶長約已簽到2024年 產能操到100% 哪來成熟製程供過於求?

晶圓代工廠力積電(6770)繳出亮麗的2021年財報,去年第四季毛利率達到48%,不僅超越聯電(2303)同期的39.1%,今年下半年更可望站上50%,直逼台積電的獲利水準。2021全年力積電的自結每股純益(EPS)為4.92元,等於賺了半個股本,董事長黃崇仁樂觀預期,2022年的營收及獲利表現都可望再創新猷。不僅如此,正在興建中的力積電銅鑼廠,預計今年第三季開始裝機,土木工程在年底前完工;2023上半年產線試產,希望同年第四季開始投產,估計初期月產能1~1.5萬片,目標是2024上半年逐漸拉到每月3萬片。黃崇仁樂觀認為,隨著銅鑼新廠按時程量產,力積電「2024年將會大爆發」。對於有外資示警,2022下半年全球晶圓代工業的成熟製程恐供過於求,力積電總經理謝再居直言,若外資認為台積電瘋狂擴產沒有問題,一顆CPU等先進製程的產品又需要搭配5~7顆的成熟製程晶片,大家應該擔心「成熟產能供不應求,怎麼會是供過於求?」

日期:2022-01-25

科技線上

想「超車」台積電? Intel向ASML購買最新半導體設備...公開雙方合作計畫!

半導體生產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上周宣布,英特爾成為首家下訂最先進的高數值孔徑(High-NA)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的客戶。雙方突大動作宣布合作引起市場熱議,韓媒則認為英特爾此舉是想要降低市場對其晶圓代工技術的質疑。

日期:2022-01-25

焦點新聞

台積電為何決定赴高雄設廠?陳其邁揭2大關鍵 主要目的和「這件事」有關

台積電於去年11月宣布,規劃在中油高雄煉油廠舊址,設立生產7奈米和28奈米製程的晶圓廠,預計2022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對於台積電決定赴高雄設廠一事,高雄市長陳其邁日前於《數字台灣》節目,接受主持人、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專訪時表示,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金額相當大,因此,在投資前,業者都會針對土地、水電、人才等條件,加以審視,判斷各方資源是否到位,才能決定要不要投資。

日期:2022-01-24

精選個股與解析教學

【麥克連】20220123產業個股追蹤:ABF族群下跌主因+環球晶併購案的操作策略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1-23

暖神投資組

【黃豐凱】20220121 pp大數據周報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1-23

小資斜槓雙週報

【黃豐凱】20220121小資斜槓雙週報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1-23

學員個股健檢、飆股推薦

1月W4 黑馬股推薦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1-23

台股

封關倒數!該不該抱股過年?專家揭一關鍵:「這產業」將是反彈領頭羊

利率交換市場顯示,市場預期今年底前聯準會將升息4碼,並猜測3月首次升息幅度可能來到2碼(50個基點),導致債市慘跌,2年期與10年期美債殖利率同步創2年來新高,科技股賣壓湧現,半導體族群更為殺盤的重心,顯示短線市場信心出現動搖,恐慌氣氛再起。

日期:2022-01-22

ETF

0052、00887、00891...科技ETF那麼多該怎麼選?林奇芬:看好特斯拉可留意這2檔

隨著美國即將停止QE、準備升息,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此時,科技股更是首當其衝,成為主要受災戶。但此同時,全球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卻是持續升高,費半指數表現遠優於那斯達克指數,顯示科技股強弱也有差異。目前在台掛牌科技相關ETF越來越多,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究竟該怎麼選,怎麼投資呢?以下分別就三大方向比一比。

日期:2022-01-22

全球股市

投資1元回收56元!投資大師約翰‧聶夫:不管漲或跌,溫莎基金從一而終的7個選股指標

編按:約翰‧聶夫齊名華倫.巴菲特、彼得.林區,在他作為基金經理人的輝煌職業生涯中,他無視一般人追捧的大型成長股,轉而選擇價格低廉、表現不佳的股票——最終也證明了他獨具慧眼。在擔任先鋒的溫莎基金和雙子星雙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的31年中,他於不同的市場週期下擊敗了大盤22次,同時將初始股份增加了55倍。當溫莎基金於1985年停止對新投資者開放時,它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

日期: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