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因為各種事件受到阻礙,全世界的股匯市都面臨重大下挫,很多長期投資的存股族看著帳面的負數,懷疑自己是不是操作上出了問題。如果選擇低波動的股票,情況會不會比較好呢?台股市面上就有「高息低波」的主題型ETF可供選擇,以下來介紹常見的四檔高息低波的ETF讓大家參考,包括國泰股利精選30(00701)、元大臺灣高息低波(00713)、富邦臺灣優質高息(00730)及FH富時高息低波(00731),段落上則分為「基本資料」、「配息與費用」及「產業與成份股佔比」、「績效」及「Beta值」五大部份。(原文發布於2022/10/25)
日期:2022-11-18
今周刊與新光醫院今(11/18)日攜手舉辦【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跨海邀請日本「木下川吾亦紅」施設長岩田尚明與建築師村田行庸,分享日本如何將廢棄學校改建為養老村的經驗,在私校紛喊退場的今天,提供台灣一些另類思考。
日期:2022-11-18
美、中、歐盟政府挹注5兆日圓(約新台幣1兆多元)以上的補助款輔助半導體產業,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掠奪網路的空間陣地。直到20世紀為止,各國的地緣政治策略仍停留在擴大對陸地及海洋的控制權,但網路及情報通訊技術發達以後,決定地緣政治的要素不再只限於肉眼可見的土地或範圍。大國之間發生台灣爭奪戰,就是因為在半導體價值鏈的地圖上,台灣是最關鍵的要衝。15世紀後半崛起的大航海時代列強,經由好望角,發現從印度通往亞洲的航路,其中連接歐洲、亞洲的麻六甲海峽,更開啟了列強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戰。在如今的網路空間地圖上,半導體價值鏈就如同當年的印度航路,台灣則相當於麻六甲海峽,世界最強的半導體代工能力掌握在台灣手上。能夠掌控價值鏈的大國,就等於掌控世界的霸權。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台灣的半導體航路面紗吧!
日期:2022-11-18
今周刊編按:科技業陸續傳出裁員消息,電商巨擘亞馬遜11/16證實本周展開裁員,人數高達1萬人,將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週四(11/17)在公司內部發布一份備忘錄,裡面寫道:裁員計畫將會持續到明年。據了解,此次裁員主要針對設備部門、零售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也會為部分員工提供自請離職的可能性。(原文刊載於2022/11/15,更新時間為2022/11/18)
日期:2022-11-18
隨著近年來,台灣進入5G時代以後,除了網速有感的提升以外,靠著5G「大頻寬、高傳輸速率、低延遲」等三大特性,在AIoT的技術上更大幅躍進,讓5G有如扮演第四波工業革命要角,為人類的未來生活帶來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日期:2022-11-18
行政院會通過經濟部研擬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第72條修正草案(台版晶片法),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及先進製程設備得適用新租稅優惠。相關抵減優惠的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50%,是史上最大企業研發投資抵減方案。經濟部表示,將會積極和立院溝通、早日完成修法,盼能明年元旦上路。經濟部在臉書上也寫到,台灣不只領先,還要繼續保持領先。台灣半導體是世界經濟關鍵,當全球重視半導體產業,紛紛提出不同獎勵時,行政團隊也跨部會協商,針對國際關鍵的戰略產業,提出鼓勵企業持續研發、購置先進設備的誘因。在總統蔡英文、院長蘇貞昌的支持下,今天行政院正式通過產業創新條例10-2的修正案,提高研發抵減的比例,讓在國際供應鏈中佔有關鍵地位的產業,加大研發力道,持續保持領先。行政部門也持續以最高效率,協助國際產業落地投資,以最近ASML宣布的在台最大投資案為例,副院長沈榮津協調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環保署等跨部會合作,從用地取得到園區進駐,甚至是開發土方後續到台北港填海造地,每一個細節都協助處理,讓投資不僅如期,更要加速。不管是持續鼓勵產業創新,或是重點外資投資台灣,在在顯示台灣在國際產業的關鍵能力,也讓所謂「去台化」的炒作不攻自破。
日期:2022-11-17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11-17
中華開發金控(2883)與《今周刊》今(16)日舉行「解密綠色經濟,中小企業減碳論壇」,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兼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致詞時表示,台灣的碳(淨)排放量是2.66億噸,在全球佔比約0.53%,遠遠不如美國的11%,以及中國的20%以上。然而,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影響不分國界,加上歐盟碳關稅可能在2027年正式上路,所以「台灣一定要減碳」,大家要一起努力。
日期:2022-11-16
每年11月登場的「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堪稱是全亞洲規模最大的永續盛會,產官學界無不共襄盛舉;而今年,會場中出現一項格外吸睛的永續行動:大會提供以空氣為原料、無中生有製出的新水源成為現場三千人飲用水,取代以往3日會程中使用超過3千瓶塑膠瓶裝水。
日期: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