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今年第一季營收成為全球純晶圓廠第2名,但淨利率竟只剩下3%,台廠如聯電毛利率仍有3成。中芯的中國營收節節攀升,台廠有機會迎來轉單。
日期:2024-05-28
裕隆集團周二(5/28)舉辦股東會,旗下自主品牌納智捷電動車n7交車進度、後續銷售動作受矚。裕隆集團嚴陳莉蓮會中宣布,6月將開放納智捷n7大眾接單,「有望達成年銷售破萬的目標」。對於即將上市的同集團電動車勁敵MG 4,她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山頭會合。」顯示對銷售有十足信心。有趣的是,經常上財經節目的億元級大戶林適中,以股東身分出席會議,當場向嚴陳莉蓮建議,未來納智捷電動車要有「優先預購權」。
日期:2024-05-28
今周刊編按:美股4大指數上周收高,加上AI教父、黃仁勳輝達創辦人抵台,激勵台股周一(5/27)開高,以21699.98點、大漲134.64點開出,指數隨後飆漲逾300點,最高來到21871.34點,越過上周前高21668.84點,再創新高。電子股與運輸類股表現最佳,台積電(2330)早盤最高大漲11元至878元。鴻海(2317)漲6.5元至182.5元,最高一度185元,聯電(2303)漲2.2%,來到55.8元。
日期:2024-05-27
機器人的過去應用以工業機器人為主軸,近幾年機器人也逐漸走入日常生活當中。隨著技術的演進、算力的提升與感測器的發展,提高機器人對於人類行為的認知能力,進而執行複雜任務,並增進人機互動的自然性,讓 AI 機器人更能夠滿足與解決消費者的需求。AI 機器人已經在醫療保健、製造、汽車、教育和國防等多個產業應用愈來愈普遍,從 2024 年 3 月輝達 GTC 大會再度拉起一波機器人的投資熱潮,預期 6 月的台北電腦展,相關 AI 機器人的演示,將可更進一步推動投資高潮。
日期:2024-05-26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4-05-25
我很喜歡到全國各地演講,一方面是可以感受各地的風土民情,也品嚐各地的美食佳餚,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跟投資朋友面對面,交流對台北股市的投資看法。
日期:2024-05-23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周四(23日)在子公司鴻華先進(2258)股東會上預告,鴻華先進將在今年10月的鴻海科技日再推出兩款電動車,分別是乘用車及商用車,這將使得鴻海的公版電動車平台選項更完整,給潛在客戶更多選擇。由鴻華先進設計、裕隆(2201)生產的納智捷n7電動車,截至今年4月已經出貨約2100輛,預計今年將出貨上萬輛,創造百億台幣營收。其次,鴻海電動巴士Model T接獲不少訂單,讓鴻海決定投入電巴生產,高雄橋頭工廠預計明年投產,初期目標是年產500輛,中期目標是倍增至年產1000輛。
日期:2024-05-23
輝達週三(5/22)在第1季財報,財報公佈不讓市場失望,上季營收、獲利超預期,銷售展望樂觀,並宣布將進行1拆10的股票分割計畫,季配息提高150%至每股10美分,帶動輝達盤後股價勁揚超過7%,股價飆破1000美元大關,而輝達夥伴台積電ADR則是上漲 1.61%,盤後續飆近4%。輝達上季營收260.4億美元、年增 262%,淨利148.8億美元、年增超過700%,每股獲利6.12美元、年增461%,其中,資料中心營收226億美元、年增427%,遊戲和AI PC營26億美元、年增 18%,專業視覺化部分4.27億美元、年增45%,車用和機器人則是3.29億美元、年增11%。執行長黃仁勳則是表示,不只雲端服務供應商,生成式AI已經創造出多個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垂直市場。輝達表示,客戶對Blackwell晶片需求已超過供應,黃仁勳也看好Blackwell能帶來更多成長空間。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看完財報發布後解析6點,他認為第2季度,似乎看不到什麼獲利預期大驚喜,「不過,也不排除是輝達先保守預估,之後再來打敗財測的可能」。
日期:2024-05-23
裕隆集團(2201)、裕日車(2227)、中華(2204)周三(5/22)接力舉辦聯合線上法說會。裕隆旗下自主品牌納智捷n7交車傳捷報,未來每月有1,200至1,500輛交車量,第3季前會將現有訂單消化完畢,預計第2、3季,就會開放第二波預定」。受惠MG車款熱銷,中華車今年首季四輪車年增率達3成以上。新款電動車MG 4,則在第2季發表上市,由於台灣對電動車接受度仍不高,中華車透露,電動車的毛利會比燃油車低,讓定價能較有「競爭力」。
日期:2024-05-22
歐洲理事會週二 (21 日) 批准全球首部監管人工智慧 (AI) 的法規,這是一項開創性的監管法,為 AI 技術制定了全面的規則。該法案基於風險分類,將 AI 系統分為四類,即「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和「極低風險」,並針對不同風險類別採取相應的監管策略。
日期: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