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重,造成醫療資源緊繃及醫護人員身心嚴重負荷,防疫最前線面臨崩潰邊緣之緊急壓力。元大金控集團今(27)日宣布,將捐款新台幣1億6000萬元給第一線醫療體系,聲援政府,為全民防疫盡一份心力。
日期:2021-05-27
台灣對武漢肺炎病毒的防疫,一年多來可以說是極為成功,成為全球稱羨的模範生。但近日確認個案突然爆增。台灣從2020年1月21日發現第一個武漢肺炎病例,1月28日發現第一個本土病例(家戶傳染)後,在2月16日出現了首例社區感染個案,造成很大的恐慌。還好政府很快就成立了疫情指揮中心,展開快速專業作防疫。以本土病例來看,400多天來,到2021年5月10日為止,全台灣只有99名本土個案,可以說守護得很好。但這幾天從2021年5月15-18日,短短4天就增加了近1000例本土感染個案,發生率相差1000倍,為什麼一個防疫模範生會突然疫情大爆發?
日期:2021-05-20
走在趨勢前面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但現在我們面臨更大障礙。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企業最初成功的原因,到後來也常常導致它們寸步難行,墨守成規可能會使企業很難面對行業顛覆。
日期:2021-05-04
「既然只有一句話,為什麼不用line還要寄一封email過來啊?」你也聽過朋友這樣抱怨嗎?不知為何,上班族總對email又愛又恨,有一段時間甚至流行「減少email」,好像寄email是一種最沒效率的溝通方式,但真的是這樣嗎?
日期:2021-04-29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近日公布2021年全球總生育率預測報告,資料顯示台灣今年將在全球墊底(227國家)。養小孩可是很燒錢的!臉書粉專「銀行家尼莫」PO出家中小孩的註冊費明細,光是每學期註冊費就高達1.8萬元;律師林智群也表示,三個小孩要有英文課、游泳課、音樂課要上,一個月至少7萬元,律師直言「養小孩就是燒錢!」
日期:2021-04-26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大家會像過節似地致敬地球母星、獻上愛意。「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年輕的執行長黃之揚因此忙翻了。
日期:2021-04-21
每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大家會像過節似地致敬地球母星、獻上愛意。「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年輕的執行長黃之揚因此忙翻了。二○一三年開始,他從一個「正常人」進入環境保護領域,很快闖出名號,很多媒體(包括《今周刊》),都想以訪問黃之揚作為「愛地球」的一種宣示。
日期:2021-04-21
身處在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時代,讓許多人在執行任何花費時,都得精打細算,就怕多浪費一分錢;正因為平日相當節省的緣故,當喜歡的事物出現時,便會傾向「不計較」地砸錢在享樂上,認為「我平常省吃儉用地存錢,偶爾花錢享受一下應該也不為過吧?」自然而然地,一般人也容易開始羨慕財富自由的有錢人,能在喜歡的東西上放心揮霍,不必錙銖必較。然而,有錢人真的會花大錢在享樂上嗎?
日期:2021-04-21
昨天最驚人的財經新聞莫過於花旗銀行(Citibank)宣佈要撤出包括台灣在內13個地區如存放款(房貸、信貸…)、信用卡、保險箱......等零售金融業務(Retail Banking),僅保留法人和財富管理業務。
日期:2021-04-16
編按:什麼樣的一本書,還未上市就引起整個金融界熱烈討論?央行前任總裁彭淮南頂著「全球唯一14A總裁」光榮退休才3年,近日由央行現任理事陳旭昇、李怡庭,前理事、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吳聰敏,3位前後任理事合著新書《致富的特權:20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劍指擔任央行總裁20年的彭淮南,抨擊這些年來,台灣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央行政策脫不了關係。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更為本書寫了推薦序,陳南光指出央行必須做出制度上的改革,央行應是一個介於政府機構與研究單位的綜合體,不僅組織與運作上應更加靈活有彈性,在面臨新的總體金融與經濟情勢挑戰時,有發現問題、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自我調整的能力。「主要國家的央行在面臨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的鉅變時,總會大膽地調整政策目標、啟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或重新思考貨幣政策架構,必要時進行組織結構的大幅變革。要能做到這點,央行必須有札實的研究團隊與更具彈性的組織架構與人力配置,以及應對制度變革與制定長遠計畫的能力,才能因應未來各種挑戰。」媒體上經常出現美國聯準會或是臺灣中央銀行的新聞,但是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央行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新聞中利率的升降、匯率的升值或貶值、貨幣的供給,這些看似抽象的貨幣政策調整,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絕對超過你我的想像。臺灣房價之所以如此高漲,就跟央行20年來一直維持低利率有關。而長期壓低新臺幣匯率,雖然對於臺灣的出口貿易或許曾有助益,長期而言卻也導致產業升級不力的後果,對經濟體質有負面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本書用簡潔的篇幅,提供外行人也能輕鬆看懂的解說,讓大家瞭解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日期: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