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不斷升溫,多數感染Omicron的人99%都是無症狀或輕症,因此目前國內防疫焦點著重在減少中重症個案、輕症採居家照護隔離措施,倘若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確診了,民眾對於自行快篩、隔離、自篩陽性時該如何處理,以下整理相關QA提供大家參考。
日期:2022-04-17
數位轉型已是全球趨勢,科技與創新成為城市治理新顯學,經濟部工業局於3月25日邀集產、官、學、研等南部縣市首長及領域專家,齊聚智慧城市展高雄展區,舉辦「2022智慧城鄉趨勢論壇」南部場,針對城市治理如何善加運用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量身打造專屬科技治理方案,為人民生活帶來質變,力求將淬鍊臺灣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輸出國際。
日期:2022-04-17
台灣出現了首例未滿5歲的兒童重症案例,且該案的家屬還控訴出現了求助無人理的狀況,導致小朋友都昏迷了才能送醫,還必須要插管治療,甚至忍痛簽下「放棄急救書」!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說明,能了解家屬著急的心情,也把1922的通報和後續的處理時程報告了一次,並表示「不論1922、地方衛生局、119也都是全力在做該做的事情。」
日期:2022-04-16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五(4/8)公布新增384例本土確診及123例境外移入。面對狂燒的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確診居家照護原則,其中「同戶最多5人」但有3種人不適用,且民眾若是出現4徵兆,一定要快打119就醫或通報1922。不過日前一句「清零不可能,與病毒共存」掀起不小輿論,認為實聯制及量體溫是否該廢除?陳時中在記者會中,點名一款已有600多萬人下載的APP,認為「非常有希望」取代實聯制。
日期:2022-04-08
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再創新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數字,今(7)日一共新增531例確診個案,其中本土個案占382例、境外移入圍149例。對於防疫方向,是否要與病毒共存?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清零是不可能,未來在形式上一步一步這樣走,必然會與病毒共存,就是要控制不要指數型成長,這樣壓力會太大。至於哪些確診族群適合在宅照顧?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其實已經有明確標準,適用族群符合3條件:年齡小於65歲、無症狀、有慢性病但不嚴重的,因為這些人中重症風險低,而且也都打過至少2劑疫苗。
日期:2022-04-07
急性主動脈剝離,接連奪走包括藝人小鬼黃鴻升等人性命,安南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偉華說明,此病大多好發在50-70歲男性,但有研究顯示,這個發生率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1成機率會發生在40歲以內的族群。
日期:2022-03-03
鴻海與工研院和臺醫光電宣布合作,將在新北市土城醫院進行臨床測試,未來更規劃打造「遠距照護即時監測整合平台」,進軍中東、東南亞市場。
日期:2022-02-15
睽違18年,新北市政府再度舉辦「全國運動會」,值此之際,新北市搖身成為數位娛樂化的科技城市,「競技運動」、「全民運動」、「運動科技」成為重要的鐵三角,而在「人才」、「商機」、「活動」交融下,譜出運動經濟四部曲,淬鍊出動能十足、活力四射的運動城市。
日期:2021-10-25
68歲的金鐘視帝龍劭華昨天週二(9/14)晚間於高雄85大樓猝逝,有媒體傳出他下午心臟不舒服,最後又說沒事,沒去看醫生造成憾事發生。而藝人黃鴻升(小鬼)則在去年9月16日因主動脈剝離於家中猝逝,享年36歲。造成胸痛的疾病有非常多種,主動脈剝離是其一,同樣是胸痛表現,有些是有緊急危及生命的,有些則是沒那麼緊急,可以門診檢查治療就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田岳正,列出5種常見會造成胸痛的急症,提供民眾來判斷自己的胸痛,是否有立即危險性。
日期:2021-09-14
高明見教授在ETtoday發表「台灣缺乏疫苗接種後安全監測機制」長文,對台灣的疫苗政策有不少指正。高明見教授是我在台大醫學院神經外科學的老師,但「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看到高教授的一些論見可能會誤導國人,造成台大醫學院及高教授個人清譽受損,不能不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加以釐清。
日期: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