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在和平醫院搶救SARS病患、曾以為出不了醫院大門的護理師,平安度過致命危機後,誓言用經驗與專業,與年輕後輩共同守護抗疫前線,不再讓當年憾事重演。
日期:2020-04-21
在台灣文壇,楊牧以詩與散文穩居一席之地。在全球瀰漫著疫情低氣壓時刻,他以八十之齡揮別人間,留下充滿浪漫主義、社會批判精神的作品,供後人吟讀賞析。
日期:2020-03-18
帝國主義帶來的殖民跟侵略思維,在歷史上被淡化為外交角力;努力設法抵抗的原住民族,經歷一次次遷徙與躲藏,導致文化流散,因而遭到「漢化」,這是臺灣社會對平埔原住民族群普遍的基本認知。
日期:2020-02-11
身為精神科醫師,她一直相信,心理治療不該只在診間進行;所以她寫文章、上節目,為眾多憂鬱、焦慮的心靈提供支持。這一次,她又向外跨了一步,嘗試以立委候選人身分,闡述她所信仰的價值,期望逐步改變極端對立的政治文化。
日期:2020-01-08
「我媽報一個數字,說什麼時候要,我就得想辦法去變出來,按時給她。」她說。
日期:2019-11-27
「太多經驗讓我深刻體驗到:這些深層的心理苦痛,並非歸咎於個人生命歷程的不幸,而是源自於整個社會時代文化的脫落失序所致。」鄧惠文在她的參選宣言中,坦承她的從政動機。
日期:2019-11-26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時候的醫療沒有很發達,可是大家都過得很快樂,那是很自然簡單的生活......」陳秀丹醫師,十多年來她站在最前線,為勢孤力單的末期病人爭「生死權」!能有這份打樁入心的決定,源自於她單純的快樂童年。
日期:2019-11-17
肌少症太可怕!陳太太盯著電視螢幕追劇追得認真,因為聽到丈夫進門的聲音而打算從沙發起身,偏偏力不從心站不太穩,整個人又倒在沙發上,忍不住唉叫了一聲。
日期:2019-11-04
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日期:2019-11-01
當長輩又再次談起他痛苦的過往時,問問他:在那個時期支持他度過的人、事、物為何?這個人為他做了甚麼?帶給他甚麼正向的感受和影響?幫助長輩找到感恩的理由。或是運用一個正向的感官經驗與回憶,來帶動長輩的情緒,引出美好的感受。
日期: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