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煮蟹肉棒時,外包裝塑膠套到底要不要先拆掉呢?一派說法認為塑膠套加熱會溶出有毒物質,卻也有人認為耐熱材質的塑膠套可以使蟹肉棒不會散開,保存鮮味?有名火鍋店老闆上臉書爆料公社發文說,經營火鍋店5、6年都是把蟹肉棒連塑膠套一起放入火鍋內烹調,有客人使用外送平台點餐,以「吃到塑化劑」為由客訴,最終免單讓自己賠了170元,「整個吃完了,我也沒看見你死掉?」這位火鍋店老闆秀出照片,該客人以「蟹肉棒塑膠沒拆,火鍋那麼燙,整鍋都塑化劑不敢吃了」,並附上照片傳至外送平台進行客訴,而該平台也移除被反映的餐點,等於免單不用付錢。老闆認為,蟹肉棒拆開就會整個散掉,火鍋本來就很燙「消費者騙吃騙喝道行那麼高,熊貓還能退錢170元」,「要拆不拆是店家的事情,這樣子就會吃死人嗎?最後還不是把火鍋吃掉了?」不過,不少網友想法則是和老闆不太一樣,「有爭議就不要用蟹肉棒當食材比較好」、「沒拆過包裝,不代表就沒問題,少量塑化劑的確不會致死,但不好的東西就別讓客人吃下肚了」。「塑膠套本來就要拆,沒人一起丟下去煮的」、「如果我吃到蟹肉棒塑膠套沒拆,也會給負評」。食藥署曾在「食用玩家-食藥署」臉書粉絲團解釋,蟹肉棒塑膠套這個難以破解的鄉野傳說,常常都是五五波沒有結論讓人困擾,但建議還是不要嫌麻煩動手拆掉,因為塑膠材質不建議置於長時間高溫烹煮的環境!食藥署表示,嚴格來說,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有許多種塑膠材料,同時耐熱溫度會是一個範圍而非固定值,譬如:聚氯乙烯(PVC,耐熱60~80度)、高密度聚乙烯(HDPE,耐熱90~110度)、聚丙烯(PP,耐熱100~140度)、聚碳酸酯(PC,耐熱120~130度)等等材質,各種塑膠材質有其耐受溫度的範圍。由於塑膠類材質於高溫下的結構相對較不安定,並不建議長時間置於高溫烹煮的環境,建議料理前拆掉塑膠套是最保險的做法。(原文刊載於2020/1/8,更新時間為2022/8/14)
日期:2022-08-14
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在今年6月跟8月被檢出致癌物、禁用農藥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此外,還有來自印尼等國的泡麵,也發現含環氧乙烷遭退運銷毀。對此,醫師表示,環氧乙烷有致癌性,即使少量食用,也可能引發腸胃道不適,衛生單位也應加強稽查相關廠商。
日期:2022-08-12
美國醫療保健大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 週四 (8/11) 宣布,將在 2023 年全球停售以滑石粉為基底的嬰兒爽身粉。
日期:2022-08-12
香腸是台灣常見的平民美食,只是裡面含有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普遍認為可能致癌。不過根據陽明交大食安所最新研究,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來源並非加工肉類製品,而是來自蔬菜與米飯。調查也指出,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對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
日期:2022-08-12
國際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繼今年6月驗出農藥殘留後,如今再度傳出食安疑慮,經查驗檢出,產品含有禁用農藥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食藥署今(8/10)日證實此事,經比對國際警訊提供的批號,發現國內共有5項產品有輸入紀錄,共約45萬杯「迷你杯」、換算約為6萬公斤,已要求業者停止販售並回收。
日期:2022-08-10
夏季來臨,許多民眾都會買水果來吃,不過有些人擔心浪費食物,水果放到發霉或爛掉,選擇把壞掉的部位切掉繼續食用。對此,毒理專家招名威在臉書發文表示,當然要丟掉,特別是老人、幼童和孕婦等弱勢族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不要吃腐爛或發霉的食物」是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
日期:2022-08-05
食藥署週二(7/5)公布邊境查驗違規名單,當中有5款印尼泡麵驗出殺菌劑「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殘留,遭退運銷毀。毒物專家表示,環氧乙烷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致癌物,若長期接觸,會增加罹患血癌、乳癌風險。
日期:2022-07-05
編按:2009年參加《超級偶像》歌唱節目獲得冠軍的朱俐靜,週一(7/4)驚傳她在週日(7/3)離世,享年40歲。去年一月她在發片記者會坦承罹患乳癌,她當時透露持續靠藥物治療,狀態「比前一陣子還要好」,不料仍難敵病魔摧折。朱俐靜臉書上也發出家人的聲明,表示感謝各方的關心~總是開懷大笑,用音樂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的朱俐靜 MIU,已經在7月3日平靜地離開了我們。對於工作,對於生活,她始終非常努力,她的離開,家人們都還在悲傷的情緒中,也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懇求媒體記者能給家人們再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話想跟MIU說,我們會再公佈追思會的詳細資訊,懇請大家體諒!---------------事實上,國內研究發現,女性乳癌人口自40歲開始快速激增!而1981年出生的朱俐靜則是剛好40歲。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定期做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外,若發現自己符合以下5個指標,代表可能是乳癌的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原文刊載於2018/4/23,更新時間為2022/7/4)
日期:2022-07-04
有太多專家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又說飲食、運動才是減重的核心。難道不能透過藥物輔助,讓減重變得更容易嗎? 看看減重名醫怎麼說。
日期: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