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自己的人生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自己的人生共有727項結果
理財

在行動之前,必須先明白什麼是「浪費」思考?

為了讓各位學會像投資家一樣思考,我前面已經介紹過何謂投資的「能量」與「未來報酬」。而與之完全相反的概念,就是「浪費」。

日期:2021-08-24

理財

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靠自己的力量打破未來不安人生

各位,你們會思考未來嗎?對於金錢,是否總有那麼一點不安呢? 這股不安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

日期:2021-08-24

理財

有人笑買房是「屋奴」,年紀漸長才發現,老是被房東趕才是真正「奴」...30歲後你該懂的現實事

「現實的社會,不會仁慈地讓一個「博愛座」給你,更不會無緣無故讓你變成VIP。有了2、30歲的努力,才有45歲之後的立足之地。」

日期:2021-08-12

國際總經

女拳王黃筱雯奪銅牌!父親入獄3次,為分擔家計忍住被打、學著被打:我的命運我自己改變

24歲台灣女拳王黃筱雯,在今天(8/4)下午東京奧運女子51公斤級(蠅量級)準決賽,出戰土耳其選手恰基羅格魯,最終以0:5無緣晉級金牌戰,為台灣奪得史上第一面拳擊銅牌!黃筱雯具有手長優勢、擅長前手先測距離,後手才是主要出拳。開局後黃筱雯積極直拳進攻,但土耳其選手則是閃躲靈活伺機出手勾拳,三個回合結束評審判土耳其選手5:0獲勝晉級金牌賽,黃筱雯銅牌入袋。黃筱雯成為台灣拳壇第一位奪牌女生,又哭又喜的畫面放送到全台灣,民眾都為她感到驕傲也不捨,連「超馬運動員」林義傑都說,拳擊是體壇「最累運動之一」,除了要忍住「被打」的痛苦,甚至要「學著被打」!

日期:2021-08-04

國際總經

暴瘦超過15公斤、406天無法游泳…挺過一度想輕生的抗癌之路,東奧日本女泳將:我還活著就是奇蹟!

2021年4月4日,在日本游泳錦標賽中,日本泳將池江璃花子以57秒77的成績,奪下女子100公尺蝶式金牌,取得代表日本,參加東京奧運女子400公尺混合式接力項目的資格。

日期:2021-08-03

國際總經

柬埔寨孤兒成為美國奧運跳水明星 1歲痛失雙親的他,扭轉一生的關鍵來自同志爸爸的愛

「放棄,從來就不是我的選擇」此次代表美國隊參戰東京奧運跳水的喬丹‧溫德爾(Jordan Windle)這麼認為。時光倒流,當年出生僅1年的溫德爾,因為雙親不幸逝世,讓他人生頓時陷入深淵,如今22歲的他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優秀的跳水選手,甚至列為美國奧運國家代表隊的一員,背後全來自同志養父傑里‧溫德爾(Jerry Windle)的愛與栽培。

日期:2021-07-28

情感關係

公婆每天輪流打來,只為了叫我去婆家報到...一個媳婦的懇求:請面對兒子,組建了全新家庭的事實

既然兒子結婚了,就應該承認兒子組建了全新家庭的事實,像緊抱在懷裡的孩子那般對待兒子的話,最痛苦的人是媳婦...

日期:2021-07-23

台股

沒趕上軍公教,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退休18%?他45歲財務自由提早退休:2招打造高殖利率股息

編按:原為工程師的傻多棒喬飛,存股10年,年領百萬股息,45歲財務自由提早退休。

日期:2021-07-15

職場

阿滴陷憂鬱症一年》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20210712編按: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阿滴英文》爆紅,有267萬人訂閱追蹤,阿滴11日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憂鬱症?阿滴表示自己從2020年在紐時刊登廣告「Who Can Help?Taiwan」後就開始有一些憂鬱傾向了。「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很害怕網路上的批評、也會無故地悲傷哭泣。」然而由於YouTuber的職業一直以來就是蠻高壓的,阿滴當時沒有警覺自己已經生病,想說撐著繼續工作自然就會好。阿滴自承「雖然這樣講有點自誇但是我不覺得我是一個抗壓性差的人,我過去很勇於承擔責任跟壓力跟輿論,但是太過追求完美的個性讓這些壓力不斷累積,到最後才爆掉了。」阿滴表示,狀況最糟的時候,他喪失了所有動力跟精力,做什麼都無法開心,連微笑都做不到,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甚至連龍貓這種超無害的動畫都會無法連續看15分鐘。「每天都非常的痛苦,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了。」阿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歷跟康復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正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朋友。很多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偏誤的,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分析,通常壓力過大的感受很常見於憂鬱症病發前的狀況,但壓力絕對不是直接引起憂鬱症的病因,事實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太ㄍㄧㄥ才會發病。

日期:2021-07-12

國際總經

低生育率的「陷阱」一旦開始發生,就無法逆轉

政府的政策,如慷慨的產假及育嬰假、兒童福利等,確實能鼓勵父母生更多孩子。但這樣的正向拉力不夠大,且極為昂貴的代價也讓政府發現這些政策很難長久推行下去。無論如何,小家庭同時也與自我賦權有關聯—褪去那層繁衍後代的社會責任,轉而著重在實踐自我敘事—即人生(如同臉書試圖影響我們的)。

日期: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