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國僅四分之一的消費者在好市多購買商品,短短五年,數字已經成長到三分之一,好市多也成為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僅次於亞馬遜與沃爾瑪。完善的會員制度讓每年續約率超過9成,甚至被紐約時報稱為「邪教」,好市多為何能夠獲得認同?關鍵在於掌握2大消費者心態。
日期:2024-08-24
中信金週五(23)舉行臨時董事會,通過重大轉投資項目,申請投資新光金控,經財務顧問建議,中信金判斷新光金每股合理收購價為每股14.55元。中信金週五晚間宣布,申請公開收購方式投資新光金,以每股收購價格14.55元,取得51%股權。中信金表示,公開收購價格每股收購對價約為1股新光金控普通股換發中信金控普通股0.3132股及現金約新臺幣4.09元,以取得新光金控10%至51%股權。如以中信金控近3日股價約每股33.4元為基準計算,每股收購價約新臺幣14.55元(現金加股票)。待取得主管機關投資核准後,再提報董事會通過主管機關核准之條件並再行公告。中信金週五舉行臨時董事會通過提高本案收購比例,上限從原25%提高為51%,以期有機會一次取得新光金控過半股權,助於維持市場秩序及穩定性。中信金總經理高麗雪表示,這個價格早在8/20結束臨時董事會時就已決定。
日期:2024-08-23
國泰金(2882)週五舉行法說會,繳出上半年獲利創同期歷年次高的佳績,且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展望下半年營運表示:「下半年若沒有太大意外,期望會比上半年更好。」談到中信金想透過合併新光金挑戰金控龍頭地位一案,李長庚老神在在表示:「平常心看待,不會為了併購而併購。」
日期:2024-08-23
本報21日獨家報導文化大學未如實將今年招生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招生管道缺額回流至分發入學,藉此壓低分發入學缺額。今雪球愈滾愈大,教育部稍早證實,今年未確實將名額回流的學校總計四所,包括真理大學、佛光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及大葉大學。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表示,第一波懲處將扣減招生名額,屆時將呈報私校諮詢會,做決策者也要被嚴懲。
日期:2024-08-23
全球股市漸趨回穩,台股也穩步重返22000關卡,8月行情上下波動劇烈,下跌速度極快,回升的速度也不慢,在這劇烈震盪的行情中,怎麼才能找出強勢股,搭上下一波獲利的北上列車呢?
日期:2024-08-23
在交易市場中,不論指數派或主動式投資都有各自擁護者,到底哪種更好?影響投資獲利關鍵,是資訊多寡、速度,抑或是智商高低?《非理性效應》作者、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克羅斯比從社會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角度出發,探討投資人行為,當有更多了解,就有機會提升決策力與判斷力,進一步拉高勝率。
日期:2024-08-23
台新金(2887)與新光金(2888)週四晚間20:45宣布,正式通過新新併,並於晚間9點多舉行換約儀式。儘管台新金與新光金提出以每股0.6022股普通股,換新光金1股普通股、每1股特別股兌換新光金1股特別股的方案,但仍被部分新光金股東詬病:「新光金股價12.45元(8/21收盤價),但台新金只想用11.32元買,太便宜了。」對此,台新金總座林維俊回應:「中信金的案子就像天邊的彩虹,碰不到也摸不到,我們已經是桌上的牛排,做了很多準備,不管你要三分熟、五分熟,我都端給他,差別很大。」
日期:2024-08-23
在台新金(2887)與新光金(2888)於週四(8/23)連袂舉行換約典禮後,週五(8/23)一早傳出,於日前放話要「投資」新光金的中信金(2891),將在中午召開臨時股東會,可望提出對新光金小股東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公開收購價格。
日期:2024-08-23
台新金(2887)與新光金(2888)在週四(8/22)晚間宣布臨時董事會通過新新併,新光金與台新金換股比例1:0.6022,並將更名為「台新新光金」,若以台新金與新光金週三(8/21)股價分為18.8元、12.45元來看,新光金等於是折價約9%被收購。台股周五(8/23)以22042.59點開出,下跌近200點,台新金股價則是上漲逾3%、最高來到19.45元,新光金則是重挫近6.5%,最低來到11.65,近午盤已爆93萬張量。而仍在準備出招的中信金,股價則是一路小跌1%左右。然而,在開盤不久後便傳出,中信金將於周五近午時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公開收購新光金的細節,包括可能用每股超過14元的價格收購、第一階段擬買到30%股權、第二階段買到51%。消息一出,新光金股票跌幅收斂,一度拉回平盤的位置。從淨值的角度來看,台新金目前為16.32,比新光金的16.53還低,不少人會認為新光金委屈了,連新光金的大股東新纖(1409)、新保(9925)股價也同步下跌1-2%不等。
日期:2024-08-23
在錯綜複雜的產業價值鏈內,驅動上下游成員落實減碳作為,關鍵不只是碳盤查,還有盤查後的資訊透明揭露,特別是臺灣產業在全球電子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面臨政府法規、國際碳稅以及大型品牌客戶要求,想繼續保持優勢競爭力,勢必得運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碳管理平臺,循序漸進做到盤查、揭露以及資料串連,最後形成供應鏈協同合作的減碳機制。
日期: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