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今周刊》曾報導過我的一個操作實例,2009年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透過股票操作,將原先52萬元的資產成長到325萬元。該帳戶在2010年底成長到499萬元。(編按:截至2024年6月19日,這筆資產已經持續成長到3,073萬元,16年多的時間,創造出超過58倍的獲利)不過,我最想強調的,不是這個績效的結果,而是創造出這個結果的方法,因為在股票市場中只要方法對了,處處都充滿賺大錢的機會。此外,創造上述這個績效結果的好方法,我在這幾年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的「好公司」、「好價格」、「大賺小賠」,調整到「好公司」、「好價格」、「買低賣高」。主要的原因,是我觀察到只要投資人能用好價格,買到好公司,通常股價的短線波動就無須太過在意。回顧2015年,我因為太堅守「負15%小賠」的停損原則,被迫將許多未來具有成長性的好公司停損賣出。除了拖累當年績效外,從結果來看,每檔當時被停損的股票,後來股價都出現飆漲的走勢,讓當時看似理智的「停損」決定,最後淪為愚蠢的交易行為。此外,從多年來的實戰經驗也顯示,「好公司」一旦被賣掉,很多時候,都很難再買回來。欣慰的是,每一次跌倒的經驗,都提供了未來變得更好的養分。時序進入2022年,雖然受到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的影響,加上台海危機,讓當年度的台股大跌22%,但不再停損「好公司」的決定,不僅讓我2022年只小虧1.28%,更奠定2023年、甚至2024年獲利扶搖直上的基礎,也讓我愈來愈深信:短線上,市場「或許」會忽視一家「好公司」的真實價值,但長線上,市場「絕對」會反映「好公司」的真實價值。(節錄作者孫慶龍自序)
日期:2024-10-09
許多專家警告,AI正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種警告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講的是核武,大家都很清楚危險所在;但講到AI,就很難看懂這究竟是危險在哪?從工業革命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場新的「AI革命」與生俱來的危險。
日期:2024-10-09
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哪一所是第1名呢?而台灣有幾所大學入榜?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英國牛津大學創紀錄連續第9年蟬聯世界第1。《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此次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在台灣部分,入榜的大學院校有47所,排名最好的前10名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對於此次評比,台大表示,雖然多項實質面指標均有進步,但仍受一直以來主觀聲望指標、生師比、國際化程度等影響,這些進步未能充分反映在國際聲望及排名上,但台大對各種大學排名均會虛心參考,作為提升與進步的參考。
日期:2024-10-09
總統賴清德10/5國慶晚會致詞提到「祖國論」,近日在政壇引起討論,國台辦沈寂多日10/8回應這是「台獨怪談」,繼續兜售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對此,曾任職國安會的國際戰略專家林廷輝分析,中國國台辦將賴的說法定調為新兩國論、台獨,是因為擔憂中華民國這個市場若被賴清德拿走,緊抱中華民國當神主牌的國民黨,會越來越難在台灣立足,因此為了替國民黨在台灣做市場區隔,中國依然選擇將賴清德的論述打為台獨。至於中國可能又會循往例在雙十國慶後進行軍演,林廷輝分析,中國在國慶前後都必然會軍演,只是差別在規模大小,若又有大規模的演訓,勢必也將引發周邊國家關注。前段時間除了美國第七艦隊驅逐艦外,包括日本、紐西蘭、澳洲和德國軍艦紛紛通過台灣海峽,這說明了國際社會非常關注台海穩定,避免台海發生戰爭,和平穩定是各國要確保的共識。
日期:2024-10-09
我幾乎每年都會去韓國首爾一兩次,那裡總是有讓人驚喜的事物,用力地讓這個城市持續在世界主流保有一席之地,但也試圖保有韓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吸引愈來愈多崇尚新潮且充滿探索精神的各國人士前往,韓國的旅館發展因而更能勇於突破。
日期:2024-10-09
伊朗、以色列衝突擴大,推升國際油價過去一周漲近一○%。戰爭陰影未歇,未來油價會漲嗎?後市該如何觀察?「最強石化分析師」何耀仁給出參考答案。
日期:2024-10-09
AI題材掀起的科技股漲勢暫歇,七月以來,公用事業類股表現大幅領先。這個過去被認為穩健的產業類股,在綠能轉型、AI趨勢之下,開始出現成長股的特性。
日期:2024-10-09
美國啟動降息循環後,引發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不過目前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依舊保持成長,且第四季甚至明年股市展望仍佳,建議在大選前逢低布局。
日期:2024-10-09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9月17日在Netflix上架隨即暴紅,拿下非英語節目全球收視排行榜冠軍;這檔節目揭示,在某一時刻爆發、帶來耀眼佳績,絕非一時半刻所得,個人或企業亦是如此。
日期:2024-10-09
台灣生技業有許多股價如雲霄飛車般起落的案例,若無厚實基本面,股價怎麼上去,就會怎麼下來。問題核心在於台灣生技公司眾多,但規模皆小,積極整併或許是開創新局的適當途徑。
日期: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