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61)在強人川普的強勢回歸之下,展望2025年的全球經濟,難以掌握的「不確定性」,幾乎成為主流預測機構與多數專家學者的共同定調。MAGA、制裁、報復、談判,供應鏈移轉、市場震盪……,當關稅的大棒再度揮下、當罕見的「高波動」再起,如何與這位狂人「和諧共舞」?這是中國、日本、歐洲的煩惱,也是台灣無可迴避的課題。
日期:2024-12-18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土耳其裔美國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美國籍學者強生(Simon Johnson)及英國籍學者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表彰他們對體制與經濟繁榮研究的貢獻。外媒先前便預測,MIT重量級學者艾塞默魯是今年的熱門人選,國際調研機構Statista評論,艾塞默魯可能在「促進或阻礙組織的長期發展」方面研究獲獎。
日期:2024-10-14
凱因斯學派對需要低通膨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倒果為因。 試想, 把你口袋裡的錢變得比較不値錢, 怎麼能讓你或任何人變得比較有錢呢? 大家都知道凱因斯本人承認, 貨幣貶値讓政府能「 偷偷而且不被發現地沒收公民一大部分的財富。」
日期:2023-06-21
矽谷銀行(SVB)倒閉、瑞信爆雷被收購,銀行業籠罩不確定性,但哈佛大學教授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經濟學家表示,銀行業動盪很早就開始,在矽谷銀行倒閉前,這全球性危機早已開始蔓延。
日期:2023-03-25
中國防疫政策51天內宛如坐了一趟雲霄飛車,官方棄守堅持了近3年的「動態清零」政策,隨之而來的,是「全面解封」的關鍵倒數。力拚「快速達峰」的中國,將如何衝擊台商? 「中國需求」又將如何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最終,展望解封後中國的復甦之路,又存在哪些機會與變局?
日期:2023-01-04
展望二○二三年,美國經濟怎麼走?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挑戰?在疫後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的趨勢下,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又將如何挪移?《今周刊》專訪三大權威經濟學家,為投資人一一解析。
日期:2022-12-21
攤開各家外資機構的2023年經濟展望報告,幾乎找不到能稍稍讓人寬心的標題。摩根士丹利證券說,來年前景將是「黎明前的更黑暗」;巴克萊證券更狠,直白定調2023是「停滯性通膨」的一年。
日期:2022-12-21
展望2023年,在通膨與衰退的雙風暴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經歷不同型態的「試煉」,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乃至台灣,都有各自的難題與挑戰要面對。但,在充滿考驗的「試煉之年」中,仍不乏一絲轉機。如果這些轉機成就的條件能夠達成,2023年相對滯悶的全球經濟,或有望提前迎來曙光。
日期:2022-12-21
「美股大漲,國安基金要進場,空頭GG了吧?」「不一定喔,老手都死在反彈,還是小心一點的好……。」台灣加權指數自今年1月的18619歷史高點一路下殺,到7月的13928點為止,由於國際政治、疫情、通膨、升息等環境仍是充滿變數,股市到底跌夠了沒有,眾說紛紜。
日期: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