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能力的大人,可以的話,就是把自己活好,不要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我們的晚輩,才有勇氣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日期:2021-01-15
本月科研期刊《BJH》發布的一篇文章,帶來出人意料的訊息。英國一位61歲的癌症患者從新冠肺炎中康復後,體內腫瘤竟然逐步消退了。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日期:2021-01-12
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自元旦起開放進口,但許多國人還是對食安上有很大的疑慮。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出席座談會受訪表示,萊克多巴胺的劑量,如果在國際標準以下,吃了對健康影響不大。而日本核災區的食品,如果檢驗不出有核廢料污染,那食用上也不會有問題,政府的把關和對於食安的檢查才是最重要的。
日期:2021-01-06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肺癌已連續16年死亡人數多於肝癌,每年有高達9千多人死於肺癌疾病,成為國內第一癌症,也是台灣的「新國病」。儘管肺癌令人心驚膽顫,但是,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實可以大大地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曾努力推動「萬人肺癌篩檢」的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王明鉅也表示,在台灣如此的空氣品質下,每一個人就算不抽菸,罹患肺癌的機會都是歐美重度吸菸者的2倍,「唯有早期發現肺癌,才能真正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顯見及早接受篩檢的重要性。
日期:2021-01-05
53歲的劉先生,因為心臟不時有刺痛感去看醫生,檢查並未發現有什麼問題,醫生只叮嚀他多運動,他不只游泳、跑步,還做鐵人三項,但心臟的刺痛卻沒改善。他表示:「剛學氣功時,手掌勞宮穴會隱隱作痛,老師說這是心臟的問題,要我接著密集練習,20天後爬樓梯,心臟完全沒有異樣,太神奇了。」
日期:2020-12-31
案19,白牌車司機,他是台灣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也是第一起由本土案例引發的家庭群聚感染。事發近1年,白牌車司機90歲的母親接受聯合報獨家訪問,她流著淚水說,「大兒子去醫院,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日期:2020-12-29
腸道菌叢與免疫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等有密切關聯。人如其食,你怎麼吃造就了你,下次吃東西前,記得先想想「肚子裡的腸道菌叢」。
日期: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