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四月底低點以來,矽晶圓族群已經反彈超過十一%,表現超過大盤和半導體族群。在下游需求趨緩之下,矽晶圓族群有何值得關注的重點?
日期:2022-06-01
台灣本土疫情進入高原期,目前確診人數多在8~9萬間擺盪,不過單日死亡數不斷飆高,5/26更突破百例,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死亡人數通常會比確診數晚個10天左右上升,接下來的「死亡高原期」至少會維持2週,應著重避免新增太多感染者。而確診康復的人雖然多屬輕症,但不少人有咳嗽、體力下降等後遺症,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更透露,確診康復的人一解隔出來,會出現3種心理現象「壓力真的很大」。
日期:2022-05-27
現今社會資訊爆炸,一睜開眼,各式訊息、資訊雜沓而來,讓人生活越來越忙亂、心情更加煩躁,《零噪音》作者喬瑟夫.麥柯馬克 將之形容為「噪音」,不僅傷害精神與情緒健康,嚴重時,也可能為現實生活帶來毀滅性後果。究竟哪些事物是噪音?我們又該如何抵抗?
日期:2022-05-27
你滿意自己的身高嗎?據《文春Online》報導,日本有位身高一六七公分的醫師到國外進行「斷骨增高手術」,短短五個月,成功長高十公分!但術後要面對漫長且痛苦的復健,以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不可不慎。
日期:2022-05-25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的修法訴求,已取得衛福部大方向支持修法,但復健醫學會仍強烈反對;考量治療可近性,適度放寬物理治療師執業限制,對於民眾健康應屬有益無害。
日期:2022-05-25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逾2年的時間,病毒的腳步至今仍未停歇,台灣自然也無法倖免,台灣對抗疫情初期,採取的是「類清零」政策,時至今日,清零策略已無法奏效,傾向「與病毒共存」,讓大部分染疫民眾待在家進行居家隔離、照護。然而,這樣的方式也漸漸衍伸出許多「悲傷」情況,一名新北消防員便分享自己在疫情中所見的現象,其中,「孤獨死」最令他感傷。
日期:2022-05-24
國內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單日已經逼近10萬例,尤其週四(5/19)國內59例死亡個案創下歷史新高,陳時中坦言致死率還會再增加,「但是不希望超過千分之一」。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對此,有專家表示,致死率要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得要做好這3件事才有機會,首先是,擴大快篩陽確診的適用對象,即時投藥治療,第2是降低長照機構的災情,最後是符合第4劑接種資格的民眾,能盡快去接種,提升接種率。
日期:2022-05-20
隨著確診人數激增,國內也燒出防疫保單之亂,金管會主委日前發出3點聲明,強調保險契約請求權有2年時效,只要期限內取得文件都能申請理賠,目前已爭取授權保險公司代查確診證明,也一定嚴格要求業者須依約賠償,更在近期的「防疫大作戰」廣告中表示「只要符合理賠條件,一定拿得到理賠金」。但保險業者似乎不予理會,不願理賠「自願隔離」者,讓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砲轟,黃天牧每天的宣導廣告根本變成假消息,成為全台最大的諷刺及笑話。
日期:2022-05-17
基隆一位2歲確診男童在5/13晚上高燒42.4度,家人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病毒性腦炎,但因為無兒科加護病房建議轉院,衛生局協助調度病床,但台北內湖三總、台大、馬偕都沒有病房,最後聯絡到台北榮總可收治,但送醫途中不幸死亡。部基表示,林童接觸史為保姆確診,出現抽搐、體溫大於38,家屬稱快篩陽,5/12在本院PCR陽性Ct值18,晩上9點多小兒感染科醫師楊宗彥會診懷疑病毒性腦炎、第一時間給予氧氣、輸液、退燒藥、抗生素、抗抽搐藥,因病情需要,當下即建議需轉醫學中心治療。該院聯絡基隆長庚醫院,基隆長庚醫院表示會轉林口長庚,因此通知衛生局,後經基隆市衛生局透過轉診平台建議轉台北榮總,於5/13 23:56安排聯絡救護車及護理師轉院,因該童再度抽搐,立刻給予藥物治療控制,5/14凌晨01:35救護車轉送台北榮總。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基隆市府了解林姓男童求治過程後表示,部基兒科醫師判斷應是病毒性腦炎,但部基沒有兒科加護病房建議轉院,衛生局協調轉院,基隆長庚醫院指若要由兒科加護病房收治,建議轉送台北醫學中心,最後榮總答應收治,通知部基聯絡榮總轉院,惜仍未能救回性命。
日期: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