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生館和綠色和平啟動了調查。他們赫然發現,市場上賣的魚,每隻幾乎都「尚未成年」,魚變少又變小。國際已有共識推動「海洋保護區」,這是資源永續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現狀又如何?
日期:2023-04-19
台灣預計二○二四年徵收碳費,環保署有意從每噸新台幣三百元起徵,引爆產業界反彈。端看新加坡經驗,起徵費率低,但逐年調漲機制明確,讓碳稅有效作用,值得台灣借鏡。
日期:2023-01-04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2-12-30
國發會週三(12/28)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在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4大轉型策略,與科技研發、氣候法治的2個基礎下,揭示各部會具體節能減碳執行方案,估至2030年投入包含中小企業補助升級轉型等相關預算近9000億元,堪稱台灣有史以來期程最長、最大的國家發展計畫。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會中強調,未來攸關國家重大建設計畫,都要淨零規劃。不過,由於減碳計畫遠低於聯合國建議,並未觸及關鍵的「碳定價」機制,仍遭質疑嚴重低估全球氣候變遷緊急性,以及忽視台灣減碳責任。
日期:2022-12-28
歐盟各國和歐洲議會於12/13達成臨時協議,確定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將於2023年10月逐步實施,台灣環保署去年也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以碳費收取機制鼓勵企業減排。但這部攸關台灣減碳轉型的重要法案,周五(12/16)再度於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朝野協商,卻有3大重點遭到外界批評。
日期:2022-12-16
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成為臺灣落實「二〇五〇淨零排放」主要路徑,不過太陽光電總容量想從二〇五〇年的二〇GW,增加到二〇五〇年的四〇~八〇GW,仰賴公私協力跨域合作才容易成功,如同每年日照總數近二五〇〇小時、有「陽光首都」稱號的臺南,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除了善用在地天然優勢,吸引綠能科技產業選擇臺南作為垂直應用驗證場域,還整合資源推出聯審制度與多項優惠措施,成功攜手業者將臺南打造為光電備案容量全國第一的「光電之都」。
日期:2022-09-26
三小時起造低碳木屋 家具公司老董推銷幸福外銷木質家具起家的紅屋家具董事長謝東興,住在一四○坪的豪華山莊卻不快樂,邁入退休年齡的他發覺,自己就像被軟禁在豪宅裡,人情淡薄,沒有生活實感,「若老死台北,人生將無限淒涼。」他決心出走,遍尋理想的退休生活,入住十三.五坪的低碳小木屋,而今邁入第九年。
日期:2022-08-10
「全台有多少海廢?以『海廢快篩』計畫那年的數據來說,只是概估,但統計下來,超過15萬袋,換算出來是1200多萬公升的垃圾。」雖然是3年多前發布的資料,但荒野保護協會海廢調查志工廖建翊,對前述數據,仍記憶猶新,「你光想像(逾1200萬公升垃圾量),就會頭皮發麻吧!」
日期:2022-07-21
由《今周刊》發起並號召民間企業響應的「還海行動1905」淨灘活動已進入第二年,去年與企業夥伴一共舉行了五場淨灘,清除了2572公斤的海洋廢棄物與9375個寶特瓶,連續二年由台數科集團認養了嘉義南堤海岸。今日(7/3)在台中清水九號風車海岸,「還海行動」再度熱鬧登場。現場除了《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台中市環保局局長陳宏益、台數科集團董事長廖紫岑、台灣佳光董事長蔡照焄,更邀請了135位台數科集團員工再次前進中台灣共襄盛舉。
日期:2022-07-03
「海廢」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人類經年累月製造的廢棄物、一次性塑膠用品不斷入海,隨洋流在世界海域裡漂泊,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揭露公布,每年有800萬噸塑膠流入海中。去年《今周刊》踏查全台,嘗試揭露海廢「台灣版」的來源,今年再度踏上舊地,看看除了「清理」外,我們還有什麼解決之道?
日期: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