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生成式AI等趨勢崛起,正快速地重塑全球工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23年就業前景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全球23%的工作崗位將發生不小變化。為協助企業培植未來科技人才,提升競爭力,工研院「2023智慧韌性:迎向變局、邁向永續」人才發展線上學習特展(ITRI Tech Talent Week)於今(26)日正式上線,以智慧韌性為核心,串聯科技管理、淨零永續、生技醫藥等六大領域,協助企業培養面對挑戰或危機時,運用智慧科技來強化營運的思維模式與應變能力,讓企業輕鬆成為各界領頭羊。
日期:2023-10-30
從南歐熱浪、夏威夷野火肆虐,到臺灣南部連日豪雨成災、鄰近的香港遭世紀暴雨淹沒街道,全球皆陷入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類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加速能源轉型,因應氣候危機。
日期:2023-09-22
淨零轉型已成世界趨勢,各國紛紛端出不同政策實現綠色轉型,出口導向的台灣,二〇二三年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於二〇五〇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當然企業間也無法置身事外,如何跟上世界腳步,進行低碳轉型是當務之急。
日期:2023-09-21
大同公司及旗下專注能源事業的子公司大同智能,於9 / 13偕同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 EEX)、德銀遠東投信、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以及國內大型金融集團,分享全球淨零碳排發展–台灣企業因應之道與商機。共同探討了台灣特殊的碳費與自願性碳交易的碳訂價制度,以及如何適當配套來幫助企業淨零轉型。
日期:2023-09-14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灣目前的中小企業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的98%,其就業人口約占整體的8成,銷售額超過26兆元。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駐外台商回流投資,帶動了中小企業的內外銷表現,卻也使年度用電量不斷攀升,能源議題亟需解方。中小企業一直是臺灣經濟的命脈與基石,面對減碳需求,中小企業受制於產業性質、規模與融資等條件,能源轉型相對困難,地方政府如何運用資源規劃綠電發展,帶領中小企業迎向綠色時代,將會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日期:2023-09-12
一項產品從發想、市場定義、原型設計、驗證與測試、批量製造、成品運輸、市場販售、消費者使用到產品回收,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有碳足跡可循,各產業想要做到減碳,除了綠電,還能從多方面著手。面臨脫碳挑戰,企業初期投入的轉型成本與治理變革也許會經歷短暫的陣痛期,但透過整體碳足跡的檢視與導入減碳的機制,企業獲得的不只是整體製造的革新,更加穩固企業競爭力,從而擴大營運版圖,對企業而言,反而是美事一樁。但減碳伴隨的體質健檢,能使企業危機轉變成競爭力,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日期:2023-09-12
綠能投資其實不分顏色這次總統大選,在野陣營用盡心血詆毀台灣在這些年綠能轉型的努力,各種污名化的指控,像綠電蟑螂,台電補貼綠電造成二千多億元的虧損,雲豹能源更是成為風暴核心,董事長賴勁麟在風暴中請辭,他的女兒賴品妤也被封為雲豹公主⋯⋯
日期:2023-08-24
一場綠能攻防戰這次大選,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成了朝野政黨角力的重點,其實這個爭議從2016年小英總統上任以來一直都存在。最早的論述是陳立誠著的「離岸風電大騙局」副標題是蔡政府如何掏空台灣兩兆元?
日期:2023-08-23
隨著各國設立減碳目標、企業斥資引入節能減碳技術,潔淨能源相關投資額逐年增加。能源效率、永續運輸、低碳ESG等,未來將是資產增長題材。
日期:2023-08-09
3月22日,環保署公布的一紙命令,讓許多國際品牌供應鏈企業主跳腳。對知名紡織業者力麗集團的紡織事業部門來說,環保署加嚴陸域風電環評認定標準,命令上3個數字的修正,可能讓他們因綠電供應不足被砍單,損失金額保守估計恐逾新台幣百億元。
日期: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