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知名的生物化學教授和科幻小說的作者,以撒·艾西莫夫就曾經說過「當今生活中最悲哀的是,科學累積知識比社會累積智慧來的快。」如何有智慧的引領知識的累積是我們眼前的關鍵挑戰。
日期:2018-05-24
「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的復育是保障農民生計、活絡農村和打造永續農業不可缺的核心價值,是政府推動「新農業」和「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 「一個國家摧毀它的土壤時,也將摧毀它自己。」——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日期:2018-04-12
號稱「中國的Netflix」,赴美掛牌當天卻掉漆收黑,市場似乎對中資科技股仍有疑慮,去年稅後大虧五.七億美元,何時才能走出錢坑?
日期:2018-04-12
自從Uber進入台灣市場,計程車業不再只是「自己人」的戰爭。 如今滴滴出行來台,加上新科技的刺激,台灣計程車業正在進行一場新革命。
日期:2018-02-07
2018年,中國江蘇省昆山市的台商們有個沉重的開始。 一道限汙停產令,震撼台股,也牽動兩岸產業供應鏈。 《今周刊》實地走訪昆山、珠海、東莞三大台商聚落, 驚見中共十九大後,一場力求速效的電擊式環保戰正在各地開打。 法令更嚴、官員更悍,台商面臨空前緊繃的淘汰賽。 局勢嚴峻,也有機會。誰能挺得過去,就能拿下汰弱留強後的新江山。
日期:2018-01-11
「實地勘察澎湖大倉媽祖文化園區,「荒蕪一片、雜草叢生⋯⋯。」當初居民配合計畫,土地徵收、遷墓,卻等來一片蕭瑟,未來還可能繼續燒錢。
日期:2018-01-04
閒置公共設施,被戲稱為「蚊子館」。它們耗費大量的人民納稅錢,餵養好大喜功、亂開支票的政治人物,然後淪落成只能養蚊子的廢墟。根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資料,全國遭列管蚊子館共一○八個,平均造價約二.三億元。但《今周刊》調查發現,加計地方控管及學者實地踏查找出的隱藏黑數,估計全部至少五百件以上,總建設經費超過二六一○億元,可讓全國中小學生吃十七年營養午餐!
日期:2017-12-27
一條法案的通過,讓綠電總量五年成長足足兩倍;一家區域電廠的成立,掀起全國自主發電潮;一邊種田、一邊種電,獨門技術吸引美國取經;他們,是製酒師傅、鄉下農夫、魚板店老闆……在行政院力推全民參與綠能發電的此際,《今周刊》團隊走訪日本千葉、神奈川、福島,看他們如何靠著個人的微小行動,把日本從核災區變綠能大國。
日期: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