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稻米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稻米共有251項結果
國際總經

總經衝擊》最懂氣候異常的國際專家 教你迎戰「老天翻臉」 「李小龍聖嬰」來襲 誰將受惠?

台灣不在聖嬰現象主要影響範圍內,反而容易使投資人忽略「聖嬰現象」可能就是投資布局的一步棋。從歷史資料來看,聖嬰現象將推升農產等原物料價格,使不少農產大國受創,但仍有國家意外受惠。

日期:2015-10-01

焦點新聞

細鐵架搭建平台 帳篷底下竟是懸崖 露營區三大亂象 民眾安全誰來把關

近年來,露營已成國人熱門的休閒活動,業者紛紛搶灘闢建露營區,卻因無專責法令管理,導致露營區品質良莠不齊,不但破壞環境生態,民眾旅遊安全更無人把關,政府應正視露營區亂象,訂出專法加以管理。

日期:2015-07-30

話題人物

台中七期大地主之子 為何抵押祖產舉債 摩鐵富二代紀安家 百億身家起底

日前驚爆積欠巨額賭債的摩鐵大亨紀安家,出身台中紀氏汽車旅館集團第二代,《今周刊》調查,紀氏家族早年靠碾米廠發跡,更是坐擁百億元的台中七期大地主,他們能度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嗎?

日期:2015-05-28

情感關係

種田仔到布學徒

二○一三年四月十五日,眾多神情肅穆、身著黑衣的人們,在布滿白色鮮花的現場壓低了音量交談著。廳外絡繹不絕的人群,與廳內相框中的主角形成強烈對比─那是一種看盡世事的神情,也是一種向子女與前來弔唁的各方戰友謝幕的姿態。從彰化頂廍村到台北的松江路,郭木生的一生走得遙遠,但著實精采。

日期:2015-05-28

科技線上

台灣困境》兩大難關 讓20年基改研究夭折

台灣人每天都在消費國外生產的基改食品,而台灣科學家研究出的基因改造技術,卻在自家不被肯定,等了二十年都無法上市,問題出在哪?

日期:2015-05-07

話題人物

偉大降臨:翁山蘇姬

編按:77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在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因貪汙等19項罪名被軟禁,緬甸軍政府法庭經過18個月審理,周五(12/30)做出最終判決,宣布翁山蘇姬總刑期33年。緬甸軍政府自2021年2月推翻翁山蘇姬政府後,她遭到軟禁並被指控19項罪名,包括貪腐、非法進口對講機、違反政府機密法等,這次被控的5項罪名共判處7年徒刑,使總刑期來到33年。2021年2月1日清晨,翁山蘇姬和其他政府高官在軍方政變中被拘留,她還被軍方指控擁有違禁設備(對講機)。12月6日,她被奈比多澤布迪瑞法院裁定「煽動罪」和「違反防疫規定」罪名成立,判處4年監禁,後被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敏昂萊減為2年。2022年1月10日,軍事法庭宣判翁山蘇姬數項罪名成立,判處4年有期徒刑。2022年8月15日,翁山蘇姬又被判處6年監禁。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12/21通過決議案,要求緬甸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這是安理會自軍方政變來,首次針對緬甸通過的決議案,而人權組織批評這場審判是騙局。(原文刊載於2015/4/2,更新時間為2022/12/30)

日期:2015-04-20

生活消費

他們抱起吉他,創造最有生命力的文藝復興 五個關鍵字 串起民歌40歲月

讓我們搭乘時光機回到四十年前,那時候的台灣,剛告別「香蕉王國」的黃金歲月,那時候的台灣,只有三家電視台,一份報紙只有三大張,那時候的台灣,已退出聯合國,外交處境步步邊緣化,當時有句潮話:「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座島嶼上有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他們聽著美軍電台長大,他們想像中的「祖國」,和「世界」一樣遙遠,他們抱起吉他,幾道和弦就逼出心中的千言萬語,於是另一句潮話出現:「唱自己的歌」。從「金韻獎」到《大學城》,來自校園的「素人歌手」風靡全台,從鄉土情懷到民族大義,名為「民歌」的清新歌曲,串起台灣社會的情緒,如果每首歌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許多歌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時代,二○一五年,「校園民歌」問世四十周年,《今周刊》特別企畫,用五個關鍵字,帶你一窺台灣曾經最有生命力的一場文藝復興。

日期:2015-04-02

焦點新聞

食安危機頻傳 各界擔憂下一步是開放基改食品 政院推基改條例 為何讓義美跳腳?

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影響,是全球科學家至今未解的難題,日前義美總經理高志明跳出來指責台灣政府擬修法推動基改產業,創國際首例,再次引起國人在食安危機頻傳之際,對基改食品的疑慮。

日期:2015-03-05

話題人物

這些年,土地教會他們的事 名人瘋耕種 專業經理人王星威 預約第二人生田園夢 王先生有塊地 四年實驗失敗打不退

你可曾夢想,在工作半輩子之後,變身「假日農夫」或「現代陶淵明」?先來看看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花了四年摸索出來的「農耕之路」。你會發現,用想的,永遠不及動身實踐有趣!

日期:2015-02-26

焦點新聞

決策粗糙 冠軍米產區農夫被迫放「無薪假」別再遇旱就休耕 政府該做的兩件事

一四年降雨不足,導致今年春季水情吃緊,政府再度調撥農業用水以供應工業所需,卻犧牲了不少用心栽培優質好米的農民。農業與工業用水如何分配?專家指出,善用大數據預測旱情、發展廢汙水利用系統,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日期: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