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優美風景的淡海新市鎮,在交通建設逐步到位,政府宣示要引進產業、打造科技園區的當下,實際的發展進程為何?而在面對通膨、升息,內心猶豫是否買房的年輕人,究竟又該如何抉擇?讓新北市城鄉發展局及財經、房市專家來解惑。
日期:2023-06-02
今年四月,高雄市總人口數來到二七三萬人,據高雄民政局統計,較去年新增的逾萬人口中,高達七成集中在鼓山、左營、楠梓與三民區,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北高雄」。
日期:2023-05-31
張庭與林瑞陽夫妻近年到大陸經營電商和房地產,傳聞鼎盛時期累積了1200億台幣身家,前年底卻因涉嫌直銷遭查,還一度凍結資產,今年初有網友曬出張庭現身上海公司活動的影片,外界推測她此舉應該是「華麗復出」,但她的女兒最近曬影片打卡在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念書,學費一年要價約45萬人民幣(約195萬台幣),被陸媒推測可能是全家移居到新加坡。
日期:2023-05-31
如綠色瀑布的最美鹿角蕨,在今年創下單株六百萬元的全球最高銷售紀錄!從高端到平價,玩植物的熱潮正盛行,專賣觀葉植物的白色洋房,有熱帶雨林牆寫綠意;清末時期的老宅,變身塊根植物的專屬潮店;暗黑系植物店,則有像外太空生物的捕蠅草;新一代的綠手指們,用療癒植栽結合新世代美學,打造精緻植物店。
日期:2023-05-31
邁入新世代,獨活人口有增加的趨勢!台灣房屋集團根據行政院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2022年獨立生活的「單獨生活戶」人口,六都總計有322.2萬人獨居,年增2.8%。其中,以新北市最多,達61.5萬人,其次為高雄42.9萬人,以及台北的41.3萬人。
日期:2023-05-30
從來只有成功人士會寫回憶錄,失敗者的回憶錄誰要看?我在「世道人生」專欄的告別篇最後表示「將會向愛護我的讀友,細說我一路走來的失敗的人生」,有不少讀友留言說不接受「失敗的人生」的說法,他們認為我的人生是成功而不是失敗的。就個人、家庭和事業這3方面來說,我的人生成績單當然絕非失敗。有點成績的原因主要決定於我生活的時代和環境,就像美國股神巴菲特說他的致富是因為他中了卵巢獎券一樣,我因為成長和志業開展期是在殖民地的香港,而且處於海峽兩岸和香港經歷大轉折的時代,「國家不幸詩家幸」,劇變刺激寫作者的思緒,而港英時代的法治及在97後一段時期的延伸,為自由的編輯和寫作生涯提供了保護傘,這是我人生之所以稍有成績的幸運因素。現在香港的年輕作家,才學在我之上,也沒有這樣的好運氣,要以寫作來維持生計都困難,真為他們惋惜。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多年前,香港電台舉行「香港書獎」的頒獎禮,邀我參加,主持人問我,在香港電台主持《一分鐘閱讀》節目多年,是否覺得香港的讀書風氣有了改善,我回答說,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理想破滅在幾十年前就發生,當一個希望升起又接著破滅之後,我就對馬克吐溫的話深信不疑。他說,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區別,是悲觀者掌握的資訊較多。對人類社會了解越多,對人性知道得越多,就越是不能樂觀。但悲觀不等於要消極。以寫作為終身志業的人,必須忠實於自己心中所想、所信奉的價值觀,我手寫我心,才對得起自己從事的工作。當然,所信奉的思想價值觀會經不起現實考驗而改變,那就仍然要忠實於這種改變,繼續我手寫我心。悲觀而積極,明知推動的價值難以實現仍然要推動,既是職責所在,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為了無愧於自己的一生。在事實敵不過謊言、真理敵不過強權的世界,在權錢色騎劫所有價值體系的世界,作為一個忠於自己的寫作人,很難避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尤其是我寫作的時間如此長,面對的中國、台灣和香港的轉變如此大,回想我一生推動的不同時期的目標來說,我想到的無疑就是一個個挫折,是實實在在的「失敗的人生」。在以後的文字中,我會盡可能憑記憶講一個失敗者的故事。警惕我寫作的只有一點,就是避免陷入羅生門故事的美化自己的怪圈。而我在不斷挫敗之後仍然願意與讀友、特別是年輕讀友分享失敗人生的原因,是我常想起據說是邱吉爾的名句:「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一個人的失敗人生或是一個人的終結,但不是後來者的終結。一個人的勇氣是他的永恆,也是後來者的永恆。這句話推動我寫這個失敗者的故事,也是一直都是小有勇氣的故事。(原文發布於2021年4月19日)
日期:2023-05-25
周遭很多朋友4、50歲時,工作、事業、家庭都好端端的情況下,卻突然出走,最絕決的是連根拔起地移民到國外,有的是轉換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職業生涯。比如原本在調查局工作17年,辦過許多重大經濟案件的念陽,50歲之後與原本在博物館工作的太太,搬到臺東縣長濱鄉的山上開民宿,一邊接待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旅人,一邊陪伴偏鄉弱勢的孩子。還有位前些年才讀完研究所的老朋友羅力,20多年前從職業軍人退伍,到媒體擔任攝影記者,後來自己拍紀錄片,因為熱愛潛水,拍攝海底生態時,看到珊瑚礁及海洋棲地的破壞,於是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帶領一群志工守護海洋,並因此重回學校讀書,補足自身缺少的環境教育專業知識。的確,人到了熟齡階段是一個「給」的階段。回饋社會、提攜後進,因為你給得起了。同時,心情帶著幾分慵懶和散漫,可以好整以暇地開始二度學習(或事業第二春)。不過,我倒覺得年齡漸長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我不要!」比如面對一些「好像應該」必須做的事,就可以稍微大聲地說:「我年紀大了,不要可以吧!」比如不再委屈自己,可以做些「理想性」的事,也許不一定很賺錢,只要讓自己樂在其中。想起張曉風老師說:「一切正好,有看雲的閒情,也有猶熱的肝膽!」勇於改變、接受挑戰的朋友都是處於正好的年紀!這種不管幾歲,不斷重新學習,開展生命不同面向的朋友,個個都活得興高采烈。卸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這十多年,寫文章、演講,同時不斷對抗著自己的質疑:「所為何來?有用嗎?」就如同當理事長時的心情,最耗費心神的不是開不完的會議與參加不完的活動,而是夜闌人靜時,不斷和自己的無力感對抗著。總覺得要從別人的經驗裡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有所體會的人,不勞你多說,他自然就會去做;但是無法體會的人,任憑你苦口婆心,他仍是我行我素。簡單講,懂的人,你其實不用說;不懂的人,說了也沒有用。假如世間事真的如此,那麼多年來不斷寫文章、不斷演講,豈不是庸人自擾嗎?因此,每當收到讀者或聽眾的回饋,我都非常感激,這些鼓勵正是我對抗無力感的力量。
日期:2023-05-24
疫情改變了旅遊方式!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指出,生活在台灣面積不大的小島裡,很多人熟悉可能連辦公室和居家附近巷弄都不熟悉。去年推出「老爺式旅行」企劃,獲得好評,今年再推出「城市逆行」,邀請8位達人推薦各地旅遊景點。
日期:2023-05-16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我人生前30年都住在公寓裡,從來沒住過獨棟房子(編按:透天厝)。移民英國後卻發現,住房子在英國不但是主流,如果調查英國人的置產偏好,房子絕對會獲得壓倒性勝利。英國人真的太愛房子了,導致公寓的房價漲幅一直不如房子不說,房市裡的搶手物件往往也都是房子。對於居住空間的偏好不只深深影響了英國人的生活習慣,更形塑了他們對於理想人生藍圖的規劃。
日期:2023-04-29
作家貝嶺今天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3月赴中國探親後,在上海被中國警方(包括國安及國保)秘密拘捕,迄今公開音訊全無。
日期: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