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科技執法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科技執法共有53項結果
傳產

《今周刊》連續兩年獲SOPA卓越新聞獎肯定!〈淨灘都清不完的海廢危機!台灣的海岸怎麼了?〉獲銀獎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於週四(6/15)晚公布「2023年卓越新聞獎」,《今周刊》發揮媒體監督政府政策落實的影響力,並擴大影響閱聽眾關注環境、海洋汙染問題,以〈淨灘都清不完的海廢危機!台灣的海岸怎麼了?〉奪得卓越視頻報導獎銀獎(Honorable mention)。

日期:2023-06-16

生活消費

6月新制懶人包/都跟荷包有關!房貸補貼申請、夏月電價啟動...別忘了還有成年禮金、動滋券可領

邁入6月,有哪些與荷包有關的新制將上路?除了實施夏月電價,青春動滋券、文化成年禮金等政策也將啟動。《今周刊》整理完整6月新制懶人包,讓讀者一次參考。

日期:2023-05-31

政治社會

基隆13處路口、小學路口變裝!謝國樑推「綠色斑馬線」:車輛不禮讓,可向派出所主動提檢舉

基隆市長謝國樑在推動市政重點之一,就是放在打造友善的行車文化,其中在重要路口設置「綠色斑馬線」,是基隆市府推動「友善行人」政策的第二部曲。謝國樑與教育處劉美蘭處長、交通處處長王圳宏、議員林沛祥、秦鉦服務記事議員,日前前往建德國小,視察學童上學通行情形。

日期:2023-05-26

政治社會

前3月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仍破百…三部會提4面向19項方案:創造「以人為本」安全優先友善環境

交通部、內政部及教育部於周四(5/25)行政院院會報告「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提出4面向19項行動方案,宣示政府貫徹執行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決心。交通部指出,112年1-3月30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812人,其中行人為103人,較去年同期增加2人,未有好轉的情形,並揭露行人死亡人數中,六都合計63人明顯高於非六都40人,而非六都中又以彰化縣較為嚴重。以行人每十萬人死亡來看,基隆市居冠超過1人以上,新竹市及3個離島維持零死亡。同期自我比較增加較多前三名為臺北市、臺南市及基隆市,呼籲縣市首長應更加重視,並訂定112年目標行人死亡人數達歷年最低。

日期:2023-05-25

政治社會

他將老鼠丟水溝「放生」為何罰1200?環保局曝這盲點:原來違反這規定!

活老鼠算廢棄物嗎?答案是:算!彰化市有名男子將活老鼠丟進水溝,結果被環保局科技執法蒐證,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元。該男不服提出申訴,但環保局表示:「只要是丟棄喪失功能、不要的物品,不管是否為活體,都算是丟棄廢棄物」,因此予以開罰。

日期:2023-05-22

生活消費

路口不讓行人「首週開罰逾4千萬」 行人一踏上斑馬線汽機車就不能過?切記「2條件」才免荷包失血

用路人「路口不停讓行人」5月起大執法,一旦被抓到罰單從3600元起跳,警政署5/8公布首週執法成效,總共取締4萬1690件違規、開罰金額超過新台幣4000萬元。新法上路本意是為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維護民眾安全,令駕駛困擾的是,有些路口範圍較寬廣,若行人一踏上斑馬線車輛就不能過去,恐會造成交通堵塞。警政署解釋,駕駛人遇到斑馬線時,如果符合「車頭進入行人穿越道」及「距行人3公尺內」2項要件,就會被認定不禮讓行人而被取締。那假如遇到救護車,在禮讓與被開罰之間,又該怎麼辦?

日期:2023-05-10

政治社會

5/1起不停讓行人大執法!4大重點項目一次看,小型車、大型車罰鍰全提高

為展現政府降低行人交通事故死傷的決心,警政署積及維護路口安全,規劃自5月1日起實施路口安全大執法工作,執法4大重點項目為「路口不停讓行人」、「非號誌化路口未依標誌、標線、號誌停車再開」、「人行道違規停車與違規臨時停車」、及「取締道路障礙」等。警政署表示,期望國人共同遵守,平安通過每個路口。

日期:2023-04-30

政治社會

3/31起實施!汽車搶快不讓行人先走「最高罰3600元」...新科技執法上路「別心存僥倖」

台灣人行道上滿滿違停,行人走在斑馬線上也得膽戰心驚,因為不管是汽車駕駛或是機車騎士,大多都不願禮讓行人,只想搶快衝過去,讓台灣被形容為「行人地獄」;對此,為了洗刷這項汙名,交通部於周五(3/31)起針對汽車駕駛不讓行人祭出重罰。(原文刊登於2023/3/25,更新時間為2023/3/31)

日期:2023-03-31

生活消費

新制懶人包/看緊荷包!汽車不讓行人開罰3千6、電價平均漲11%...這天開始發現金6000元

近期有多項新制上路,不少政策都與民眾荷包相關,除了最受關注的普發現金6000元之外,電價4月起平均調漲11%、北北基計程車起跳價也從70元漲至85元。同時,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以及轉彎時不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除禁止行人穿越路段外),都將提高罰則。《今周刊》幫讀者整理出邁向4月有哪些新制,讓大家一次了解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原文刊登於2023/3/29,更新時間為2023/3/31)

日期: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