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她想買房子時,老公家族的人都罵她不自量力,但阿姨堅持,她辛苦賺的錢,她要自己決定用途。阿姨用苦盡甘來的驕傲說:當年大嫂瞧不起我,嫌我土氣,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專揀人家剩的,但現在她比我蒼老多了,天天發愁兒子沒房。因為她聽了婆婆的話,現在一間房都沒有…
日期:2025-03-28
編按: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是矽谷傳奇創投家,也是連續創業家。出身貧寒的他,從小就是鑰匙兒童、把圖書館當安親班,為求生存、三餐溫飽,15歲就到餐廳送餐,也做過送報、洗碗,靠著對學習的熱愛,考進名校、踏入科技業,人生從此翻轉,一夕之間從藍領變成白領。納瓦爾是美國最知名的股權眾籌平台AngelList的創辦人和董事長,他也是知名投資人,投資約有200家公司,包括Uber、Twitter等。對加密貨幣有興趣的他,還是某個加密貨幣基金的合夥人,納瓦爾沒有一刻停下來,他永遠在構思新事業,手邊永遠有些業餘專案在進行。納瓦爾透過獨特的生活哲學,摸索出快樂致富的原則,而他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商品化」,運用知識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獨一無二的產品。他也提到,金錢不等於財富,金錢只是我們用來衡量財富的工具。財富才是你想要的東西,是在你睡覺時,還能替你賺錢的資產。
日期:2025-03-21
編按:作者蜜凱拉在IG有36萬粉絲以及TikTok有85萬人追蹤,身為理財諮詢師的她,形容第一份工作是「沒完沒了人生循環」,身為社會新鮮人,為了省錢,她先是條列式記帳,但2個月就失敗,後來透過表格分類,才慢慢做出心得。她也提到,當時只只有囤現金,這不是最好的存錢方法,但自己當時也不知道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後來雖然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卻要忍受低薪,看似跌到谷底,卻成為人生轉捩點,她用2年就透過存錢和投資存到將近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63萬元),這也是她經營「解放預算」網站的起點。蜜凱拉把存錢心法分享給更多人,年僅26、26歲就幫朋友、同事理財,後來,開始對提供一對一的理財諮詢,透過付費方式,蜜凱拉幫忙規劃預算,這也成為她的副業。她白天上班、下班後繼續經營「解放預算」網站,雖然她形容自己是:「成為無情的工作機器」,不過網站從原來只是賺取額外收入的副業,成長為6位數的事業。
日期:2025-03-19
(今周刊1474)老牌織帶廠導入生成式AI,不僅革新設計流程,不再每年花數千萬元打樣,客戶服務與行銷策略也全面優化,展現小企業巧用創新科技的智慧。
日期:2025-03-19
許多勞工朋友都希望退休後能領到最高的勞保給付,因此想盡辦法在職場最後5年內,把勞保投保薪資拉高至最高上限45,800元,並維持5年,以為這樣就能確保日後的退休金無虞,之後把投資薪資降低,還能省下一筆勞保費。然而,專家指出,這種做法恐怕會讓你損失百萬以上!
日期:2025-03-19
近年來,台積電一直被塑造為「護國神山」,如今因美國總統川普高度重視美國需有本土半導體產能,前往投資千億美元,許多人頓覺得「地動山搖」,擔心台積電是否遭佔便宜?更因先前篤信台灣安全基於護國神山,如今擔憂「川公移山」損失「矽盾」。這種兩極化的高度政治化討論,其實對國家戰略與長期產業發展並沒有幫助。
日期:2025-03-18
在新北市推出節電診所、節能E好宅等計畫下,許多社區加入節能減碳的行列。看新店一座社區如何攜手低碳規畫師,瞄準高耗電破口,進行減碳大作戰。
日期:2025-03-05
編按:作者戶塚真由子從小被極度節儉的父母養大,因此發誓一定要實現兒時夢想,成為有錢人。曾經先後擔任公務員和民間企業職員,更成為月薪收過800萬日圓(約合台幣172萬元)的超級業務。後來,她發現高收入不等於有錢人,於是改變努力的方向。實際走訪全球38個國家,一邊學習有錢人的祕訣,一邊尋找合適對象。在美國、杜拜、瑞士、阿布達比、摩洛哥、摩納哥、法國、義大利、台灣等地,跟全球富豪密切交流。跟資產家結婚3次,3次都離婚。之後,她遇到現在的師父奧利華,只花3個月的時間,就從月光族,變成財富自由的有錢人。4個月後,資產突破1億元(約合台幣2100萬元)。戶塚真由子現在經營打造資產學院,傳授財務自由的方法給更多人。74%的學生都是毫無資產或負債累累的人,接受指導後成功扭轉人生。由於教學風評很好,海外也有許多人前來求教,預約已經排到一年以後。經營的部落格也連續獲得人氣第一的佳績,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
日期:2025-03-04
在228連假前政府發錢了,記得去刷存摺!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行事曆顯示,2月發放多筆款項,包括國民年金保險生育給付、勞保年金給付、勞退月退休金、國民年金保險老年年金給付等,都將陸續發放。其中,國民年金保險生育給付在周四(2/27)入帳,符合資格的民眾,每生產1名寶寶,就可以一次領取近4萬元補助,自分娩次日起,5年內沒申請將會充公。此外,到2月底前還有13筆款項接力發放,記得要去確認。
日期:2025-02-25
台電虧損逾四千億元,今年度一千億元撥補預算又被刪除,電價調整成為治本之道。政府應適當反應民生用電成本,並祭出配套誘因,讓民眾願意買單。
日期: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