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能保證自己身邊沒有新冠病毒,「宅」成為對自身健康的一種保障。但宅居久了,卻也容易讓人焦慮、煩躁,適應新常態,才能重拾安頓身心的力量。
日期:2021-06-30
基本上,政治態度與個性想法都是息息相關的,今天就會有大批莫德納疫苗進來台灣,雖說每個人都有不表態的自由,但是如果表態以後,態度與想法是下面幾種情況,那麼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不會很好相處。
日期:2021-06-21
要做出一個不後悔的決定,先決條件是要有設定限度的勇氣。也就是要意識到「自身是有限的,我們沒辦法做到所有事,只能做有限的事」。對於在企業裡的員工,這個議題也很重要。我常被問到:「怎麼樣才能確實知道, 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何畫下界線?如何才能聚集勇氣,去做出自己想做的決定?」
日期:2021-06-17
「錢多、事少、離家近」,估計是不少上班族心中理想的工作標準,而且明知不可能有這種工作,就算有、機會也不太多,更不太會幸運地落到諸位頭上。同事、朋友之間說說,大家開開玩笑、喇低賽一下,不潑冷水、聽了都爽快。這句話,我覺得類似想要減肥的人聽到「少吃、多動、睡眠好」一樣,往往也是聽聽就好。
日期:2021-06-10
對外縣市的青年來說,首爾是機會與希望之城,若不離開故鄉,他們便沒有就學、就業的機會。
日期:2021-06-04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分享,對台灣政論節目與名嘴生態的經驗。
日期:2021-05-31
編按:一名網友在《爆廢公社》發文,昨(25)日指揮中心才剛宣布延長全國三級警戒,朋友就瞬間失業了,「朋友剛剛哭了,他老闆剛看到延長,決定資遣全公司的員工,他能怎樣呢?真慘啊。」疫情嚴峻當下,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餐飲、觀光、飯店等產業首當其衝,很多老闆撐不下去也只能忍痛裁員,結束營業;就算不裁員,也有不少人可能正在放無薪假。下個月的薪水突然沒著落,房租、水電繳不出來,可不是開玩笑的事,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趁現在還有穩定薪水時提前做好準備,才不會落得餐餐吃土的淒慘窘境。那麼,要如何存緊急預備金呢?首先,你要設定每個月必須存多少錢,而將這筆存款當作是每個月的固定消費,就像是房租一樣,每個月都知道自己必須要繳多少錢給房東…
日期:2021-05-26
最近很多朋友和我討論瘋狗流,覺得滿有意思的。想說好像也可以在這裡,分享一些想法,交流一下。其實,我心中是有些提醒,想要告訴他們。
日期:2021-05-03
美國股市三大指數從去年至今年頻創新高,吸引極多新散戶投入股市,但現年90歲的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指出,主動選股的風險在於市場變化莫測,且歷史多次證明,今天的熱門股不能保證未來繼續成功。他認為,與其花許多力氣找出潛力股或飆股(主動式投資),不如把資金投入涵蓋面較廣、交易成本也較低的被動投資工具,例如指數基金。
日期:2021-05-02
許多樂透贏家僅僅在中大獎後的數年內,就過得比中獎之前還慘。有件事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守住100萬元比賺100萬元更難,更別說增加這筆錢了。
日期: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