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肥胖引發心肌梗塞真的不是都市傳說!前急診醫師陳威龍曾因工作、攻讀博士兩頭燒,日夜顛倒、暴飲暴食,一年內胖近10公斤,在實驗室突發心肌梗塞,幸虧學弟及時發現送醫,在加護病房住了1週才撿回一命。重生後的他從攝取大量精緻澱粉轉為低碳飲食,改喝無糖豆漿或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成功減重20公斤。
日期:2024-08-25
不少人使用信用卡的目的,無非在於想靠刷卡賺回饋,不過,隨著銀行緊縮消費回饋,卡友的權益也跟著大縮水;這次大砍消費回饋的正是有超過600萬卡友的台新銀行,台新銀日前公告,自10月份開始,卡友在「5大平台」消費皆不計入現金回饋,另包括點數、里數及廠商回饋幣別等也一律排除。
日期:2024-08-12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還要更好」、「追求更好的自己」…不論俗諺或廣告台詞,總鼓勵人們努力追求非凡、卓越生活,但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黃揚名提醒,即使平凡也並不等於不好。
日期:2024-07-26
我常聽到病患詢問:「我明明吃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這時候我會問:「你早餐吃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不是「三明治」就是「麵包」,這2樣都是屬於高熱量的精緻澱粉食物。我會提醒他們:「吐司和麵包是用油去揉麵粉做出來的,越鬆軟好吃的麵包,油加越多,早餐要換吃別的,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花椰菜、地瓜等。」
日期:2024-07-24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日期:2024-07-19
今年5月,四所私立高中職從「專案輔導學校」名單中解除,暫時擺脫退場危機;但走出錢關只是第一步,若無長遠轉型經營計畫,仍可能再陷「專輔循環」。
日期:2024-07-17
交通新制6/30上路,8項微罪不開放民眾檢舉,導致交通亂象頻傳,民眾在網路連署「恢復法治」提案,已有超過5千人附議;對此交通部針對「臨停空間、保護生命優先」做出回應。
日期:2024-07-11
無人機在俄烏戰爭顯身手,TrendForce預估,二○二五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可成長至三四三億美元。台灣也想打造一支無人機大軍,這些廠商都是背後軍火庫,又是如何從國家隊打進世界盃?
日期:2024-07-10
手搖飲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使用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哈佛研究證實:喜歡喝含糖飲料的人再努力運動,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不喝飲料的人高,提醒民眾別忽視手搖飲帶來的健康傷害。
日期: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