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方舟」的選股標的真的可以名副其實,避開風險、衣食無缺嗎?散戶將方舟視為救星之前,請先了解上船的風險和波動。
日期:2021-04-14
成長型股票近來在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急漲的影響下拉回,市場傳出:「成長型股漲勢告終」的雜音,究竟這是多頭的結束還是短期的修正?投資人應該逐步出清還是逢回買進呢?
日期:2021-04-13
由於全世界各國持續施打新冠肺炎的疫苗,讓各界對看好今年全球經濟可望揮別疫情的陰霾,不過,近期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油價明顯上漲,在種種變數下,導致股市大起大落。即使市場波動劇烈,但投機的氛圍似乎沒有明顯的降溫跡象,且美國總統拜登積極推動1.9兆美元的刺激方案,有人看好這場全球性的資金派對將因此延續下去,但也有人擔憂市場可能因此提早泡沫化,眾說紛紜下,投資人更需要做出準確的判斷決策。
日期:2021-04-12
編按:什麼樣的一本書,還未上市就引起整個金融界熱烈討論?央行前任總裁彭淮南頂著「全球唯一14A總裁」光榮退休才3年,近日由央行現任理事陳旭昇、李怡庭,前理事、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吳聰敏,3位前後任理事合著新書《致富的特權:20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劍指擔任央行總裁20年的彭淮南,抨擊這些年來,台灣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央行政策脫不了關係。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更為本書寫了推薦序,陳南光指出央行必須做出制度上的改革,央行應是一個介於政府機構與研究單位的綜合體,不僅組織與運作上應更加靈活有彈性,在面臨新的總體金融與經濟情勢挑戰時,有發現問題、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自我調整的能力。「主要國家的央行在面臨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的鉅變時,總會大膽地調整政策目標、啟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或重新思考貨幣政策架構,必要時進行組織結構的大幅變革。要能做到這點,央行必須有札實的研究團隊與更具彈性的組織架構與人力配置,以及應對制度變革與制定長遠計畫的能力,才能因應未來各種挑戰。」媒體上經常出現美國聯準會或是臺灣中央銀行的新聞,但是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央行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新聞中利率的升降、匯率的升值或貶值、貨幣的供給,這些看似抽象的貨幣政策調整,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絕對超過你我的想像。臺灣房價之所以如此高漲,就跟央行20年來一直維持低利率有關。而長期壓低新臺幣匯率,雖然對於臺灣的出口貿易或許曾有助益,長期而言卻也導致產業升級不力的後果,對經濟體質有負面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本書用簡潔的篇幅,提供外行人也能輕鬆看懂的解說,讓大家瞭解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日期:2021-04-06
近年來因為金融市場資金集中化,形成權值股漲勢強勁,但中小型類股卻被冷落在一旁的情況。然而,一則車用晶片全球大缺貨的新聞,讓台灣企業能見度大幅提升,在今年可望啟動中小型股的漲勢。
日期:2021-03-29
台股加權指數在16,000點附近箱型震盪,類股輪動激烈,個股表現差異加大。指數高檔時,主動選股操作的台股基金更有優勢,尤以高淨值基金值得長抱。
日期:2021-03-23
近年「存股」成為國民運動,尤其年輕人較早接觸投資理財知識,但礙於手邊資金有限,此時相對低價、殖利率高的金融股與ETF,就成為投資首選,而這種現象在去年更為普遍。
日期:2021-03-15
全球科技股去年至今,一路扮演領漲的關鍵要角,當市場上的投資人滿嘴投資經,好像每個人都成為5G、AI、電動車題材的專家,這場景讓人擔心2000年的科技泡沫,是否可能在21年後的今天重演?
日期:2021-03-15
新生代理財投資YouTuber李勛 SHIN LI,從大學時期每月零用錢5,000起,就存下20 萬;出社會後,沒進公司上班、沒有固定收入,藉著理財技巧,卻能賺多存多,25 歲成功達標百萬存款。沒有富爸爸、也非財經背景出身的他,想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透過投資理財讓人生有更多的選擇,且必須要身體力行才有機會達成。
日期:2021-03-12
在低薪時代下,年輕人如何存到第一桶金?理財又該「理」些什麼?這些問題是所有薪水不高的小資族,心中都會有的疑惑。今年37歲的鄒明儒幾年前也曾面臨這樣的問題,甚至覺得自己年屆30,卻在個人財務上毫無長進,因此下定決心要好好理財。這樣的決心讓他在短短五年間,從原本口袋空空的月光族,累積到兩桶金的資產。
日期: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