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田徑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田徑共有140項結果
國際總經

台灣奧運史上最強!東奧奪牌、單項賽事改寫紀錄 羽球等多項有望再奪牌

從柔道國手楊勇緯在東京奧運摘下第一面獎牌後,台灣屢傳捷報,目前已經累計有1金、2銀、3銅共6面獎牌,突破台灣自1960年參與奧運至今的紀錄。今晚羽球男雙王齊麟與李洋(麟洋配)又再下一局,將挑戰金銀賽,台灣預估將再多一面獎牌。接下來還有在羽球女單球后戴資穎、現今空手道世界排名第二的空手道文姿云、體操鞍馬單項預賽第1的李智凱,以及田徑男子標槍鄭兆村都有奪牌的希望。

日期:2021-07-30

焦點新聞

從田徑三鐵「跨界」到舉重,陳玟卉原來「只想吹冷氣」 世大運失利,教練一句話推她走向奧運

舉重選手陳玟卉昨(28)日為東京奧運的女子64公斤級賽事,為台灣再奪下一面銅牌,不過,在比賽結束的當下,卻有一段意外插曲。原本在比賽結束以後,陳玟卉以為自己只拿到第四名,默默地回到後台開始收拾自己的用品,甚至還流下兩行以為沒奪下獎牌的遺憾淚水,不過,隨後隊友告知她拿下銅牌後,陳玟卉當時還是相當震驚,直到領完獎牌後,才慢慢意識到自己真的得到銅牌。這段過程,讓外界見識到陳玟卉不同於賽場上的專注神情,私底下其實也有可愛的一面。

日期:2021-07-29

政治社會

東奧開賽4天奪6獎牌創新高!這屆台灣隊這麼強的3大原因,中生代教練接棒只是其中之一

談運動訓練系統與頂尖運動選手培育

日期:2021-07-28

政治社會

世界奧運金牌誰最值錢? 台灣「靠這個」成世界第一!東奧金牌的身世有洋蔥

楊勇緯首度征戰奧運,開幕隔天就在柔道男子60公斤級拿下台灣柔道史上首面奧運銀牌,認真帥氣外表讓他一舉成為「國民老公」,一張「蹭獎牌」照片融化不少迷妹。後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下銀牌、年僅19歲的跆拳道甜心羅嘉翎與林昀儒、鄭怡靜 ,接力在跆拳道與桌球混雙分別贏得銅牌。累計至今,台灣已奪下二銀、二銅。今日,舉重女神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挺舉比賽創奧運紀錄,為台灣奪取東京奧運金首面牌。這些從小受專業訓練、頂著壓力為國爭光的選手,辛苦的代價究竟為何呢?

日期:2021-07-27

國際總經

最感人一幕!敘利亞兄弟東奧見面相擁、各代表「母國、難民隊」 一張賺人熱淚的照片成「最美麗誤會」

7月23日,東京奧運開幕會上,一張2名選手相擁的照片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瘋傳。原來這2名選手是一對來自敘利亞的親兄弟,因戰爭緣故被迫離開家人,數年過後參與奧運,分別代表「敘利亞隊、難民隊」,倆兄弟一見彼此便激動相擁,這畫面也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曝光後感動全球無數網友;只是在這背後,其實有段美麗的誤會。

日期:2021-07-26

焦點新聞

體壇長期3大金權黑幕》一張球后的機票,為什麼讓國人對體育改革失去信心?

「懷念長榮航空,可以搭商務艙」。戴資穎--台灣首位在羽毛球女單排名世界第一的球后,日前(19日)一篇IG的限時動態,意外揭「選手都搭經濟艙、隨行官員卻搭商務艙」前往東京參賽,讓2021年東京奧運還未開賽便在台掀轟動,瞬間成了國內體壇「官僚生態」的照妖鏡。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第一時間出面承認疏失,體育署長張少熙更自請處分口頭請辭,行政院也指示教育部於奧運結束後提出專案報告。然而,這真能解決台灣體壇的問題嗎?

日期:2021-07-22

國際總經

一場花費數十億美元的運動會 值得冒賠上公共健康的風險? 《紐時》:這世界是否受夠了奧運?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1-07-22

全台防疫報導

713「微解封」還是「未解封」?各縣市跟不跟 政策懶人包一次看

更新時間:2021/07/10繼屏東縣政府今(10)日上午改口宣布禁內用、限外帶後,台南市下午記者會也緊急宣布餐飲業禁止內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全台「微解封」措施,適度鬆綁百貨、夜市、電影及健身房等業者,在一定限制規範內允許營業,而地方首長也可因地制宜的調整「微解封」措施;但此政策一出,引起雙北市、桃園、台中等部分縣市首長「逆時中」,餐廳及夜市依然禁止內用。以下為各縣市對於「微解封」相關措施。

日期:2021-07-09

健康

韓國研究:巧用拉筋板,改善柔軟度 靜態伸展活絡膀胱經 防老又防跌

運動保健與傷害預防的意識,開始被大眾所重視,在高齡化社會更為重要,而疫情嚴峻、在宅防疫之際,若能時常伸展,可強腰健骨,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日期:2021-05-26

傳產

25分鐘的電影也要花錢買票 打破觀影習慣 把短片送進戲院 張心望的大片庫計畫

他開設全台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影城,又買下全國二五%的電影版權,現在,他還要挑戰將二十五分鐘的國產短片,搬上大銀幕。

日期: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