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清醒的時候,無時無刻都會用到大腦,大腦雖然只佔了體重的 2% 左右,但卻用掉了約 20% 的血液。這是因為大腦要進行的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所以需要很多的能量才得以順利運作。血液是大腦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我們以一輛汽車來比喻大腦的話,血液就類似汽油,提供汽車前進時所需要的能量。既然大腦使用了這麼多的能量,總是會有廢棄物吧?這就像是汽車利用汽油運作之後會排放廢氣一樣。因此血液並不是純粹的能源,也內含代謝後的產物。只是我們很少想過,大腦內的代謝物到哪裡去了?人體又該怎麼處理呢?
日期:2025-03-19
許多人都有熬夜習慣,但往往覺得週末放假時再補眠就好,不過重症醫師黃軒卻直指熬夜「熬的不是夜,而是透支生命」,不但可能造成免疫系統崩潰、損害心血管健康、腦力下降、誘發癌症等問題,調查35歲以下猝死案例中,更有超過80%都與長期睡眠不足有關。
日期:2025-03-09
常有人說,每天睡滿8小時能讓身體更健康,但新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規律的作息比拉長睡眠時間更能預測出健康風險,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擁有高度規律睡眠的人,死亡風險會比作息不規律的人還要更低!
日期:2025-01-13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日期:2024-07-19
在瑞士,我和104歲的人瑞擁抱,我們就像來自地球兩端的忘年之交,他讓我聽見生命的歡樂頌,我開始不斷與7年前的自己對話。
日期:2024-04-03
我把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劃分成了5大類,稱之為幸福人生的五大支柱:工作事業、婚姻家庭、個人財富、生活健康、學習成長。如果你想規劃自己未來的目標,做相應的時間管理,就可以從這五個方面考慮。
日期:2024-03-13
在台灣,癌症已蟬聯四十一年十大死因之首。所幸,隨著癌症篩檢及醫療科技進步,癌友擁有五年以上的存活率不再困難。但如何放鬆過正常生活,仍是許多癌友面臨的重要課題。
日期:2024-02-05
■晚餐不要太晚吃! 研究:腦血管風險增28%■晝夜規律影響進食消化與心臟健康■早餐太晚吃也傷心臟?觀察性研究有待未來釐清
日期:2024-01-23
一日之計在於晨,但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中進行的調查卻顯示,台灣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天天吃早餐的習慣。而就算有吃早餐,也有高達7成人沒有攝取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營養師提醒,吃錯早餐不僅讓人昏昏欲睡、記憶力降低,更可能導致血糖劇烈波動,增加罹患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日期:2024-01-07
本書由日本睡眠權威三島和夫監修、自由撰稿人伊藤和弘、佐田節子撰文,他們採訪在日本第一線活躍的24位名醫和睡眠專家,彙整了以最新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消除疲勞法,例如20分鐘小睡法。如果你總是睡不好、沒得睡、睡再多還是覺得累,或是經常日夜顛倒的人,一定可以在本書找到有效改善睡眠的方法。
日期:2023-12-22